汽车构造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9期   作者:陈华海
[导读] 传统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中,大部分的专业课程和本科课程的系统性差别不大,只是难度有所降低,还有就是增加了实训和实验的比例
        陈华海
        浦江县职业技术学校    浙江金华  322200
        摘要:传统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中,大部分的专业课程和本科课程的系统性差别不大,只是难度有所降低,还有就是增加了实训和实验的比例。但是这样的授课模式存在明显的缺点,就是注重知识的体系灌输、学生的学习很被动,对高职学生来说,造成的困惑就是学完之后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应用型人才,具备的技能和素养应该满足企业岗位的要求。所以职业教育应该打破以知识为体系的课程模式。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汽车构造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汽车构造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引言
        近年来,汽车工业蓬勃发展,汽车保有量飞速增长,现已取代电子信息行业,成为名副其实中国工业各行业的领头羊。新技术和新材料在汽车上应用越来越广泛,汽车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汽车构造》课程是汽车相关专业的核心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后面其他专业课的基础课。汽车构造课程内容包括发动机、底盘、车身、电气设备等四大部分。目前,许多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在汽车上得到广泛应用,但配套教材更新速度较慢、教材内容陈旧、实时性不强,不能满足汽车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课程教学中仍然采用以教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单一,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为了尽可能的提高教学效果,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改革。
一、目前技能教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枯燥,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技能教育方面的课程多为某一领域的专业技术知识,因而必然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有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没能充分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往往采用理论性很强的授课方式,这就导致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接受程度并不好。其原因则在于教学内容没能因其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这些专业课堂上所教授的很多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一定的接触,但这距离让学生对此产生学习兴趣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汽车构造》课程中,虽然学生对汽车都有一些了解,但这只是表面的、直观的了解。他们对汽车的构造、原理层面并不清楚,而且也缺乏相应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没有主动的求知欲望的情况下,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式讲授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课堂教学缺乏互动、忽视了学生实践的重要性
        目前很多教师在进行授课时采用的都是单方面灌输的授课方式,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的听讲者。这种“填鸭式”的教学虽然可以保证将特定的知识点全部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的接受、理解情况却并不乐观。特别是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单方面的教师灌输式教学不仅存在上述的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而且也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这就必然会导致学生缺乏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在将来的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二、汽车构造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一)优化课程内容设计
        此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力求突出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设计,每个模块下进一步分解为子模块,根据各个专业要求确定各模块应达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各专业负责人应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来合理的选择各专业的模块或子模块,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和训练,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整体认识了解车辆是怎么来的,车辆是怎么行驶的,车辆是怎么按照人的意愿行驶的,车辆应该如何使用与维护,如何评价一辆汽车。以上五个模块又分解为若干个子模块。其中车辆的来源模块又分解为:汽车的诞生于发展,知名汽车公司及品牌,汽车整体认知,汽车生产制造工艺四个子模块。

汽车的行驶模块又分解为:汽车动力是如何传递的,发动机是如何实现点火的,发动机如何实现能量转换的,如何保障发动机的良好运行,汽车的动力如何实现中断与传递的,汽车是如何实现变速和倒车的,汽车动力传递是如何稳定实现的七个子模块。汽车的意愿行驶又可以分解为:汽车在特殊环境(夜间、雾天)下是如何照亮的,汽车在特殊情况下是如何报警的,汽车辅助电气件是如何工作的,汽车是如何实现行驶的,汽车是如何实现转向的,汽车是如何实现制动的。汽车的使用与维护模块又可以分解为:如何正确准备汽车维护前期工作,如何正确使用汽车常见工具,燃油车及新能源汽车的整体认知。
        (二)课程平台资源建设
        互联网已经深刻的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学习和生活,“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为教育的改革、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网络平台。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云平台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智慧校园”校园环境下,以“互联网+”思维做指导,以网络平台为技术支撑,建设智能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利用校园网络平台进行《汽车构造》课程资源库建设,资源库主要内容包括:涵盖先进汽车构造知识的教学内容,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大纲、每个章节的课程导入时对应的问题和后测时的问题、利用NX软件建立零部件和机构的三维模型库、难理解的结构的多媒体库(包括flash和视频)和过程考试的模拟试卷。
        (三)通过展示实物进行教学
        正如我们在前面说的,汽车的结构非常复杂,涉及到各种零件及其各自的功能与相互间的组合方式。如果仅靠教师的口头描述,不仅学生很难真正理解,而且有些内容也不容易通过语言清晰地进行叙述。也就是说,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这里是有着明显的局限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通过展示实物、结合实物进行讲解的方式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教学内容,并加深自己的记忆。举例来说,在讲到汽车的润滑系统时,就可以将气缸体带到教室让学生观摩。如果仅依靠教师的语言描述,学生很难准确地理解气缸体的构造与功能及其与曲轴箱的关系等问题,甚至可能由于教师描述不够准确等原因,学生对此产生错误的理解。而如果让学生亲眼看到实物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并能够很好地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在实地观摩了气缸体之后,不仅可以对气缸的形态、构造有了直观的了解,而且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它的润滑、冷却等功能。
结束语
        根据本专业定位和汽车工业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对《汽车构造》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配置,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多种教学方法,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网络平台为技术支撑,进行《汽车构造》课程资源库建设,为后续的过程化考核奠定基础。建立了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过程化考核。通过这些教学改革,显著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真正实用的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形成学生为主体、开放教育和学生自主主动学习的教学格局。
参考文献
        [1]刘超,吴娜.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汽车构造》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46):116-117.
        [2]刘志强,强华,李正网,刘艳.汽车构造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J].科技资讯,2018,16(12):178-179.
        [3]刘湘玲,刘孟祥.基于毕博网络平台的汽车构造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轻工科技,2017,33(07):159-160+170.
        [4]侯占峰,佟鑫,王春光,薛晶,闫建国.车辆工程专业汽车结构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02):68-71.
        [5]史楠.试论“汽车构造”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探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10):38-40+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