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计算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9期   作者:叶鹏
[导读] 数学作为研究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在计算教学中做到精准计算,发展学生思维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内容
        叶鹏
        惠州一中博罗启正学校 广东·惠州 516100
        摘要:数学作为研究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在计算教学中做到精准计算,发展学生思维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生感悟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数学计算学习,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以此促使学生核心素养获得更好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对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措施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思维能力
        引言:在当前提倡跨学科教学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会对许多学科产生影响,如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等。因此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来说,不光要将数学计算内容当成是一项基础性内容来为学生进行教学,同时还需要全力促成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形成,以此确保学生能够获得与数学学科具有高度契合性的学习思维,如此也正是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所强调的培育内容。
一、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概述
        所谓数学核心素养,即指学生发展过程中需要获得的相应能力与思维,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正面影响,同时也能够适应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当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以此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成长。而计算教学则是数学学科中的基础内容,其余人们的生活本质相关,也是最能够折射出数学核心素养精神的一点,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将数学核心素养由于学生计算教学相结合,以促进学生获得更好地发展。
二、通过数学计算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措施
(一)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
        数学运算是数学核心素养中的中要思想内容,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较为简单,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定式思维所影响,从而导致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限制。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为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在学生既有认知层面上调整知识结构,以此来打破学生的定式思维,使其能够多维度、多层次的去思考问题,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1]。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运算律》为例,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用一道乘法计算题为引,如“202×42”。这是一道相对简单的数学运算题。许多学生能够准确的计算出最终答案。但是为了帮助学生促进自身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顺利引出课题,教师可以对这道习题进行这样的改动,如“202×42-40×2”,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可出如下的几种解法,如此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顺利掌握本堂的知识内容,同时还能够几次开拓学生的计算思维,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1)202×42-40×2
        =(200+2)×42-40×2
        =42×200+42×2-80
        =8484-80
        =8404
        (2)42×202-40×2
        =42×(200+2)-40×2
        =42×200+(42×2-40×2)
        =8400+4
        =8404
        (3)42×202-40×2
        =42×(202-2)+4
        =42×200+4
        =8404
        (4)42×202-40×2
        =(40+2)×202-40×2
        =40×202-2×202-40×2
        =40×(202-2)+2×202
        =8000+404
        =8404
        通过这样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正确掌握运算律的知识内容,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多种不同的运算方法,来发散自身的思维能力,从而有效促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2]。
(二)通过题组比较,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通过计算教学,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数学“逻辑推理”素养,而这样正是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缺乏的一种思维态度,对于数学问题的思考常常浮于表面,不能够去深入思考其中的内涵。造成这种想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小学生通常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辩证意识,还无法做到系统的去审视数学问题的主旨。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有意识的为学生设计一些带有“陷阱”的计算习题,并引导学生对两种相似题型进行相互对比,以此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下面的几道习题为例:
        (1)50×2-50×2
        (2)50×2÷50×2
        (3)98+2×48+52
        (4)(98+2)×(48+52)
        在这一组习题当中,最容易出现错误的便是第(2)和(3)问,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容易受到熟悉符号的影响,从而在计算过程中运用错误的运算顺序进行运算。而通过不同题组的对比,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自主发现其中的错误,这样的认知重塑过程要远比学生通过教师讲解而得来的印象深刻,并且教师不仅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地思考习惯,同时还能够促使学生通过对比来发现计算习题的运算规律,从而使学生通过感悟核心素养精神而增强了自主探索能力[3]。
(三)互逆倒转练习,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小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有一个显著特点便是不擅长逆向思考,最直接的体现便是许多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缺乏变通,甚至明知某一个问题的处理方式方式不妥当,却也依旧还是“将错就错”,固执的按照自身的逻辑理论去进行计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的知识储备狭窄,并且学习过程中通常知晓一种解题方法,因此才导致了其思维模式的固化。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采用“互逆倒转”的方式来为学生进行练习,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活性。
        例如,在计算5÷15这道习题的过程中,许多学生通常的算法都是先计算15×9=135,再用135+5=140,最后再按照教材中给出的分数除法公式来进行计算,也就是通过5÷=5×=。这样的计算方式较为复杂,并且学生很容易在计算过程中出错,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到题的另一种形式入手,也就是除数与被除数位置对调,计算15÷5的结果是多少。如此一来学生只需用(15+)÷5=15÷5+÷5=3+=3=,再联系除数与被除数对调,这时候使用倒数知识,便很容易判断出5÷15=这个答案。如此不仅减少了学生的计算难度同时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考能力,使学生能够逐渐适应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4]。
        结语:综上所述,数学知识之所以使学生各个学段的主要学科,不仅在于数学在现实生活当中具有着广泛的应用途径,同时还在与通过数学计算能够以有效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逐渐形成严谨而缜密的思考问题方式。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为学生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做种采用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看待数学计算问题,如此才能够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不断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学生未来的身心发展和提升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石秋香,赵雅婷,王丽影,等. 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J]. 办公自动化,2020,25(23):46-47,64.
        [2]黄伟丽.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探究[J]. 学周刊,2018,30(30):46-47.
        [3]石秋香,杨倩茜,王丽影,等. 网络学习共同体助推农村小学数学教师计算思维教学能力探究[J]. 办公自动化,2018,23(20):30-32.
        [4]吴国玲.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5):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