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数学课堂 品味传统文化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7期(下)   作者:张娟
[导读] 现在使用的各种版本数学教材中,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大都蕴含在课后的习题和阅读小资料中,同时教师手中可供直接参考的传统文化的资源和相关的范例素材比较少,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心有余而力不足
        张娟
        焦作市解放区丰泽园小学   454000   
        【论文摘要】现在使用的各种版本数学教材中,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大都蕴含在课后的习题和阅读小资料中,同时教师手中可供直接参考的传统文化的资源和相关的范例素材比较少,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教师将中华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定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真正了解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数学   课堂   传统文化   融入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小学全部教育教学活动的共同任务,各学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的素材,要把它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到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小学教育是学生首次系统地接受文化知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若能把中华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合到教学中,学生将会在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深化数学思想方法,铸造良好的数学品格,在数学的学习体验中去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美丽。
        然而通过调查发现:虽然大部分教师认识到数学对文化理解的重要性,但对数学传统文化了解的比较少,能够主动搜寻的更少,而且积极性不高;现在使用的各种版本数学教材中,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大都蕴含在课后的习题和阅读小资料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数学知识点的教学和习题的讲解,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同时教师手中可供直接参考的传统文化的资源和相关的范例素材比较少,能够保证将传统文化融入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策略不多,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教师将中华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定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真正了解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民族自豪感。
        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去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呢?根据个人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大家共享。
        一、依托数学教材,感受文化魅力
        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是数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运用,更是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数学探索精神的弘扬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依托数学教材,深入挖掘生活中民族文化的素材,多方面引导学生观察民族文化和数学知识的联系,感受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作用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例如:在教学在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轴对称》这节课时,课堂伊始展示一幅幅美丽的剪纸图案如双喜临门、漂亮的蝴蝶等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在学生赞叹之时教师讲述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引导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传统文化的广泛应用和历史价值。又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一课时,展示战国时期的外圆内方铜镜、铜钱、玉璧、花瓣状门洞、福建土楼等等一些古代物品图案,让学生小组合作查找古代物品的有关资料,弄清楚每副图案的出处、年代以及代表的含义或者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了解圆的文化魅力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再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时,直接以田忌赛马的视频动画引入课堂,将学生分成两组作为对战双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数学智慧。
        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所用的数学教材适时地介绍一些数学文化中的历史知识,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史料,并将这些内容与数学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引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引领学生感受民族传统文化。
        二、激发数学思维,追溯文化本源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数学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传统文化知识入手,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由此引领学生随着数学文化发展的脚步去理清知识脉络,追溯民族文化的本源。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时,首先出示一组圆形漂亮图片:自然中的圆:夜空中的一轮圆月,水面上的一圈圈涟漪……建筑中有圆:圆的柱子,圆的门,圆的房顶……艺术中有圆:圆形的窗花,圆形的盘子……使学生看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圆带来的美的视觉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圆的兴趣。然后让学生思考把美丽的圆画在纸上的方法,并尝试自主画圆,交流画法时让学生体会到圆的特殊性。接着呈现圆的来源:从最初的石器钻孔到制作圆形陶器,再到圆形房顶和搬运重物时的圆形木轮,最后是2000多年前我国墨子提出的“圆,一中同长也。”这时才是真正了解圆的特性,这样一步步引导、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让学生感受圆的丰富文化特性,了解圆产生的实际需要。
        又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动手做(二)—七巧板》这节课时,首先呈现狄仁杰判案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狄仁杰用了什么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狄仁杰通过被害人在临死前用七巧板摆出的凶手轮廓找出了真凶,引发学生探究七巧板知识的欲望。接着顺势让学生先利用七巧板摆拼三角形、正方形等规则图形,再让学生发散思维去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感受七巧板的神奇。最后在学生惊叹七巧板的巧妙时介绍七巧板的来源:从宋朝黄伯思发明的案几图到明朝的蝶翅几,再到清初至现代的七巧板玩具。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充分体会了数学图形的美妙,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沟通常见的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七巧板丰富的历史来源和文化价值,领悟中华民族灿烂的数学传统文化。
        三、感悟数学思想,体会文化内涵
        数学文化的核心是数学的理性精神,其内涵价值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然和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和有效地表达交流,并能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从结绳计数说起》这节课时,可以围绕“十进位值制”这一中国古代数学独特的贡献进行逐步讲解,让学生在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理解数学传统文化。首先课件呈现古人狩猎时用石子、结绳等实物计数方法表示一位数,再对比几种表示方法的共同点,在此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其中的—一对应思想。然后在一一对应的基础上,探究两位数的计数方法,学生产生困惑时引导其思考:能否用大一点的石子表示这个大石子表示几个这时教师介绍“掐指一算”、“屈指可数”的文化内涵,十进制计数法由此被学生自主发现。最后课件出示《易九家言》中的记载:“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之多少,随物众寡。”让学生根据对这句话的理解修正结绳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根绳子,一大一小两个结;两根绳子,一大一小两个结;两根绳子,一样大的两个结。引导学生聚焦三种方法,从而使学生体会“位值制”的内涵:“同样一个结,放在不同的位置,可以代表不同的数值。”
        在逐层递深讲解“十进位值制”过程中,从数学文化知识入手,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体会数学传统文化的丰盈内涵。
        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努力找到数学学科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点,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经历数学活动,启迪数学思维,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领悟传统文化的真谛,产生文化共鸣,品味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2] 熊孝敏.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在渗透传统文化[N].学习周报教与学,2020,(10)
        [3] 高波涛.浅谈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5,(1)
        [4]方少杰,柏莉莉.渗透数学文化  铸造数学品格[J].小学数学教育,2020(11):9-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