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探究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7期(下)   作者:王炎鑫
[导读]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以它独有的特点受到一线教师的欢迎
        王炎鑫
        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龙湖学校 广东省 肇庆市 526000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以它独有的特点受到一线教师的欢迎。但我们也发现,当前的微课更多停留在比赛、评比等方面,重理论轻实践,真正的将微课应用到学科教学实践的并不多见。笔者尝试将微课应用到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将微课的应用模式化,分为“课前课——课前预习、自主学习”、“课中课——重点集萃、突破难点”、“课后课——应用巩固、拓展延伸”等三部分,以实际应用为着力点,以期能为今后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提供
一定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探究
        人类的发展史,截至到现在经历了四次教育革命,从第一次教育革命时文字和学校的出现,到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的第二次教育革命,再到班级授课制出现的第三次教育革命。而最近一次教育革命在经历过以广播电视教育和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电化教育阶段以及以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育等为代表的数字教育阶段之后,正在向智慧教育阶段演变。智慧教育是第四次教育革命的未来趋势,主要有微课、智慧校园、创客运动等几个热点。
        2011年微课的概念在我国首次被提出,它以独有的短、小、精、撼的优势迅速得到了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关注。微课的“短”是指每段视频一般10分钟左右,播放时间短;“小”是指视频文件大小一般为十到几十兆,能够较好的兼顾呈现效果和下载播放的速度;“精”是指视频制作精湛,选题相对聚焦,每段视频都包含了较为独立完整的知识内容;“撼”是指视频具有震撼性的视听效果,能够打动学习者并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由于其“短小精撼”的特点,短短几年时间,和微课相关的研究、论文、案例呈现几何式增长,各地大大小小的微课培训、微课学术会议火热地进行着。但在这“微课热”的背后,我们发现,当前微课更多停留在比赛、评比方面,重理论轻实践,真正将微课投入到学科教学实践的并不多见。本文笔者通过自身实践,尝试将微课应用于日常教学中,将微课的应用模式化,在课内外实施,贯穿整个小学数学教学。
一、课前课——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1.“课前课”的意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最好能让学生提前预习,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预习仅仅是教材中枯燥的文字,因此常常难以得到很好的预习效果。而将微课加入到课前预习中,其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更加贴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其短小精撼的特点更加符合学生视觉驻留的规律,其可重复性能够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自主预习。而学生在自主预习之后,对于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初步了解,课堂中教师便有了更多时间去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如此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也让四十分钟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2.“课前课”教学模式的框架
        课前课教学模式由两个模块组成,分别是微课和配套练习,这两部分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如果学生的课前预习任务只是观看一个微课视频,那么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可能只会停留在听一听、看一看的层面,难以将所看所听所想真真正正落到实处,而配套的练习刚好解决了这个问题。课前课的教学模式,很好的将新知进行了分段,让学生有喘息的机会,减轻了学生的压力。课前课的教学模式,让课前变成有组织、有目的的预习,为后续课堂中的学习做了“铺垫”,让学生有底气在课堂中进行更深度的学习。
二、课中课——重点集萃、突破难点
1.“课中课”的意义
        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参与其中,因此大多数的学生都觉得比较单调乏味,特别是概念课。

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将微课巧妙的应用其中,在恰当的时候插入微课可以给学生带来一种新鲜感,而微课本身震撼性的视听效果不但能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起到加强的作用,提升教学质量。特别是对于一些重难点知识,利用微课的直观可以很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传统课堂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课中课”教学模式的框架
        课中课教学模式由两个模块组成,分别是重难点突破微课和数学文化微课这两部分。比如在教学《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一知识时,如果借助教具学具,学生的确能够得到直观的探究体验,但这需要大量的学具准备,无形中给教师的工作增加了负担。而且实验过程难免还会出现误差,届时纠结于处理误差就会偏离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而如果是教师在讲台上把实验过程演示给全班学生看,又经常会出现前排学生能够看清实验内容,后排学生只能看人头的尴尬局面,无形中让实验流于形式,变成走过场,无法真正起到探究的作用。
        我们在教授给学生的每个数学公式背后,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积奠,是数学家们呕心沥血的智慧结晶,但对于这些数学文化,我们的教材其实都有呈现,不过大多是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出现。这样的呈现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枯燥无味。如果我们用微课把这些数学文化、数学故事、数学家用动态的视频呈现出来,会比单调的教材或者课堂中教师的口述更加生动有趣,能让学生对于数学这一学科产生敬畏之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课后课——应用巩固、拓展延伸
1.“课后课”的意义
        学生每天在校的时间是有限的,与传统的课堂模式相比较,一下课教师就难以对学生进行再教育,而且老师自己也有家庭,下班后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此时我们往往会想到家长,但而且并不是每个家长都有能力辅导自己的孩子。但如果我们利用微课,家长就能从辅导者变为引导者,不会再对课后辅导感到“迷茫”。学困生课后可以通过微课进行再学习,对课堂上没有理解透彻的知识点反复进行复习;而学优生则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微课,探究拓展问题,提高个人数学研究能力。因此把微课运用在学生的课后,不仅“解放”了教师与家长,还创造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新模式。
2.“课后课”教学模式的框架
        课后课教学模式也由两个模块组成,分别是微课和配套练习。课堂中,小学生因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开小差等一不留神,就错过的重点知识,疑点难点的讲解,而课堂教学是“现场直播”,不能重演,这样可能就会导致部分学生的知识出现遗漏。这些问题,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明显地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课后有了微课,学生就能够根据个人的需要和时间来进行自主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达到随时随地学习的效果。课后的复习怎能缺少练习的巩固,与微课相配套的练习可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此来决定学生是需要再进行一次复习,还是能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结语:微课的出现给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多种可能性。学生掌握知识、增长技能、体会过程都需要时间。所以,课前、课中、课后把微课嵌入其中,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现代技术相结合,45分钟的传统课堂与5至10分钟的微课对接,在校面对面教学与微课学习交相辉映。学生依据个人情况自由调整,从而解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注: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小学数学微课资源的开发及应用研究》(2020YQJK275)
        
参考文献:
        [1]李春霞.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素养,2020.03:159、170
        [2]钟晓流,宋述强,胡敏,杨现民,李海霞.第四次教育革命视域中的智慧教育生态构建[J].远程教育杂志,2015.7:34—40
        [3]乌日力格.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11
        [4]刘建萍.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利用研究[J].信息技术与教学,2019.05:1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