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冲
辽宁省大连瓦房店市花园小学
站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前沿,打造高效理想的课堂,是每一个教师的追求。高效课堂教学,一定要讲求高质量的教与学。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就要把握好两方面:一是教师教得高效;二是学生学得高效。本着这样的理念,我尝试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
有效的预习,可以温故而知新,甚至把教学内容进行前置,课前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必留到课上赘述,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构建新知、巩固提升,使课堂效率得到最大的提高。另外,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也是一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发挥和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何为有效的预习?怎样的预习才有能让课堂更高效?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预习内容要“精”。
预习并不是指单纯地在课前布置几道题让学生做。只是这样的话,那不仅增加了学生负担,对新知的掌握也没有任何帮助。有效的预习,是在教师认真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后,材深思熟虑设计出来的。预习内容不求量,只求质。
例如在教学《口算加减法》时,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
计算下列两组题,说说有什么发现。
第一组:340 + 90= 340 – 90 =
第二组:670 – 600= 670 – 60 =
我的发现( )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或用喜欢的形式表示)
这份预习作业,首先让学生进行对比计算,然后在计算中发现规律,并力所能及地进行总结。这样的预习作业容量不大,但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要求是比较高的。计算部分几乎所有学生能轻松完成。表达部分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不会有太大难度,因此在此之前有了两位数加与减的学习经验、再对于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会出现表达不清、表达不完整等现象。即便如此,通过对比计算,这部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意会”,只是无法“言传”。学生是有差异的,对于预习成果的要求也并不是统一的,达到“意会”的效果,说明学生对新知有了初步的感知,预习的目的也就也达到了。所以一份少而精的预习作业适用于所有学生。
二、预习形式要“活”。
1、预习的形式应该根据新知的需适当改变、并不是单一的问答式。
比如《东南西北》一课的预习作业必须让学生实际操作:
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辨认现实生活中的东、南、西、北和地图上的东、南、西、北的区别。
通过操作,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形象。看似简单的预习,其实已经把新知进行前置,绝大部分学生在预习中就能自主学习新知,既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还能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他们学会学习。
2、数学中有很多是不需要教师做太多引导的,是约定俗成的,所以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课前自己阅读预习,以节约课上时间。
比如《认识角》一课,关于“顶点”、“边”两个概念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先看书阅读自学,再尝试找到另一个角的顶点和边。
3、另外,应教学需要,有时还可能需要在课前进行资料搜集,甚至进行一些课前小实验。在教学《1分有多长》时,1厘米有多长、1平方厘米有多大,可以通过操作、测量理解它的实际意义。时间看不见、摸不着,古时候用1香或用沙漏来计时,现在我们用钟表的指针转动来计时,这些计时工具本身是运动着的,因此我们必须在活动中帮助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分”是生活中常用的时间单位,本案例通过“1分能干什么”的活动,来体验1分有多长。反过来,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估计1分有多长,体会时间单位“分”的实际意义。
这一幕让我很感动,只要给孩子时间,学生定能给你一个惊喜(1分能干什么)
师:看来,1分还真有奥秘,1分能干什么呢?
(教师为学生准备6件事情,即折纸、画画、读文章、背口诀、写字、数数,让学生选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看看自己1分能完成多少。学生开始选自己最喜欢的事做,做完后先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完成的情况,再全班汇报。)
生1:我1分能背出1~9的全部乘法口诀
生2:我1分能写50个字。
生3:我一个一个地数,从1数到了236。
师:听了大家的汇报,你们想说什么?
生4:××同学太厉害了,1分能数到236。
生5:我发现1分能干很多事情。
师:确实不能小看1分,1分能干很多事。现在你们对1分有多长有感觉了吧。
像这些实践操作、自主阅读、搜集查询、实验记录等多样的形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更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预习措施要“实”。
预习作业是为高效课堂作有效铺垫的,并不是和课堂教学脱节的。凡是布置了预习作业的课,一上课首先应该对预习作业进行交流。预习作业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结合预习内容进行新知的构建,相当于在交流预习作业时就进行了新知的教学。
如《比一比》中学习探索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可以说学生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基础,应该能够比较好地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独立自主地探索出个性化的比较方法。基于以上对学生情况的深入了解和对本节内容的分析,预习时中我力求给学生更多独立尝试、思考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归纳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
课堂上汇报展示——充分交流不同方法的环节时,在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同时,也了解其他学生的一些方法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展示与汇报,在更大范围内展开交流。
师:给四座山排名次可不简单,大多数同学却都完成了任务,说说你是怎样比较出这些数的大小的。
学生有了小组交流的基础,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在这四个数中,我先挑出了2155,因为只有它超过了2000,1865和1533都是在1000和2000之间,而575还不到1000,所以2155最大,575最小;然后再比较剩下的1865和1533,一个是一千八百多,一个是一千五百多,当然是1865大一些。
生2:我先写个数位顺序表,把每个数的数位对齐写在下面,然后从最高的数位开始比较。发现2155千位上的数字最大,所以它排第一;1865和1533的千位上都是1,就要看百位,8比5大,所以1865排第二,1533排第三;575千位上没有数字,它比1000还小,所以排第四。
生3:我先挑出了575,因为只有它是三位数,其他三个数都是四位数,三位数一定小于四位数,所以它最小;剩下的三个都是四位数,就从最高数位开始一位一位地按顺序比较,最大的是2155,接着是1865和1533。
学生有理有据地汇报讲解着各自的比较方法,同时也倾听着其他学生不同的想法,思考着,对比着……
这样的教学模式完全实现了“生生互动”、“兵教兵、兵强兵”,在自主、合作、交流中把新知构建起来,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所以,切实培养好学生的预习习惯,认真完成预习作业,可以使课堂更高效。
总之,预习作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师精编预习作业,学生认真完成,课上充分利用,实实在在地做好预习中的每一个环节,把预习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灵动起来、高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