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探索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7期(下)   作者:阿斯木古丽·艾萨
[导读] 数学学科是学生数学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的重要媒介,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与自学意识
        阿斯木古丽·艾萨
        叶城第六小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喀什地区 844900
        摘要:数学学科是学生数学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的重要媒介,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与自学意识,奠定学科系统学习的理论基础,对今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教学现状来看,受限于理念、模式、方法,学生普遍存在兴趣不高、效率低下等问题。针对数学课堂设计现存问题,有观点指出,归还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目标设计问题,并围绕具体的问题创设有效的情境,能够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帮助教师突破教学实践中的窘境。基于此,本文就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的具体方法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引言
        在小学教育阶段,数学学科占据重要地位。对比小学数学的课程标准与实际教学成果,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首先,教师未能清晰掌握新课标在教学理念、方法、师生定位等方面的要求与具体内涵,直接制约了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更新。其次,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以及教学条件、教学经验的限制,诸多因素的叠加增加了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难度。最后,教师盲目依赖题海战术等相对落后的教学方式,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解题能力,以期巩固、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方法、公式的理解与记忆,而教学实践反馈的结果是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失去对数学学科的兴趣,甚至对习题训练产生抵触情绪。对于上述问题,数学教师亟需更新理念与方法,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构建与课程标准相匹配的课堂教学模式。
1 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及其基本原则
        提问是数学课堂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够带领学生完成概念的学习、知识的回顾,还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评估课堂教学的质量,为复习课程的设计或者后续教学提供依据。结合既往的教学实践分析,单纯的提问并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正常的课堂教学进度以及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参与度[1]。与之相比,在提问前做好问题情境的创设,将问题置于相对合理且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之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为问题的展开讨论提供有利条件。为充分发挥问题情境的作用,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必须严格贯彻以下基本原则:(1)思考性原则,创设的情境必须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独立思考或者分小组讨论的热情,激发学生对未知知识的好奇心,然后在思考的过程中掌握问题背后的数学理论、方法;(2)趣味性原则,问题的情境必须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体验,保证学生在参与思考、讨论的过程中能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奇妙”以及探知未知过程的趣味性;(3)针对性原则,创设的情境必须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对应,必须能够为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数学能力的提升服务。
2 小学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的具体策略
2.1 数学问题与故事的完美结合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普遍对短小、有趣的故事有强烈的好奇心,容易被生动、形象的故事所吸引,而学生的这一特征为数学课堂的情境创设提供了有效的行动路径。具体到数学问题,教师可利用适宜于小学阶段的故事以及学生生活中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将数学问题放置于特定的故事之中,同时对故事的内容进行适当扩充,保证故事情节的完整性与趣味性,能够切实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思考热情。以人教版一年级(下)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为例,教材中提供了套圈、数气球等场景,同时给出了若干供学生练习的习题,在设计这一章节的教学方案时,教师可以将教材中提供的数学问题与小熊掰玉米等故事相结合,在提出问题以前对故事的内容进行适当丰富。


2.2 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从既往教学实践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有一部分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关联,以及数学思维、数学方法给学习、生活带来的便捷性[2]。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当尽量考虑数学问题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性,通过将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难题“转移”到数学课堂,以数学思维、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来纠正学生对数学知识用途的错误认知,从根本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高年级阶段,数学课堂一般会设计若干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应用题,但由于教学理念以及实际教学条件等方面的限制,部分教师会采取直接阅读应用题题干,然后略过题目中的无效信息,仅提取与数学抽象问题有关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提取的信息解决数学问题的讲解策略。此种策略忽略了问题情境的重要性,甚至可能会让学生出现数学学习过于枯燥、抽象的感受,继而失去自主思考、独立探索的热情。对此,数学教师有必要端正自身的认知,重视问题情境创设与数学问题讲解之间的密切关联,而后从学生的生活中选取情境创设的素材,让学生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理论的重要用途。例如,在学习几何体体积相关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事先准备与正方体、圆柱体、长方体等相对应的、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指出各个物体所对应的几何体,观察不同几何体各个截面的形状,与课本中的知识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将实际物体进行标准化处理,组织学生通过测量实际物体的尺寸,获取计算体积的具体参数,然后按照公式计算对应物体的理论体积。相较于以文字呈现的数学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解决数学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2.3 数学问题与游戏的结合
        组织与学科知识相关的游戏活动,是小学阶段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既往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教师普遍认为数学学科不适宜开展游戏教学,在现代教学理念下,教师也应当积极调整自我认知,将数学抽象知识与游戏活动进行联系,改变数学课堂的氛围,尽力营造出相对轻松的数学课堂。例如,在学习数学的加减运算、混合运算方法时,教师可以设计分水果等游戏活动,按照数学运算法则设计若干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手实践,通过组内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提出的游戏任务,于游戏活动中了解数学运算的根本法则,体会数学思维的重要性[3]。而对于多种运算法则的混合使用,教师可以考虑设计多种水果的分类、分组任务,然后在具体的运算过程与水果划分游戏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形成特定的游戏任务。需要注意的是,游戏活动的设计,除了围绕具体的数学问题展开讨论外,还应当关注游戏过程的实际效果,对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进行观察,并对学生完成游戏任务以后的收获进行多方评价,据此评估数学问题是否有效融入游戏活动之中。
3 结语
        在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教学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单纯的提问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实践中,教师有必要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创设与问题相对应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讨论,逐步掌握问题背后的数学知识。从激发学生兴趣、好奇心的角度考虑,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选取情境创设的素材,保证情境创设的质量与针对性。
参考文献
        [1] 王静. 小学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探索[J]. 国际教育论坛, 2020, 2(6):57.
        [2] 杨柳艳. 试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J]. 中外交流, 2018, (047):258-259.
        [3] 王立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J]. 数学大世界(小学一二年级版), 2018, (005):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