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7期(下)   作者:库尔班·祖农
[导读] 在小学阶段开展美术教学是为了在学习绘画、拼贴、小雕刻、插接、编织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库尔班·祖农
        哈密市伊州区陶家宫镇中心小学, 新疆 哈密  839000
        摘要:在小学阶段开展美术教学是为了在学习绘画、拼贴、小雕刻、插接、编织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让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从而实现高尚情操的内化与习得。
        关键词:小学教育;美术教学;美育
        引言:美术教育是一种普及性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它应该使学生终身受益,学生单纯学一些绘画技巧是十分片面的。因此,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要渗透审美教育,从小培养学生感悟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小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美术教学要对学生进行美育,要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那么,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将审美教育落到实处呢?
        一、深入推进美育渗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意义
        (一)有利于改善小学美术教学结构,促进美育的有效渗透
        蔡元培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加强美育渗透,将美育和美术专业学科知识有机结合,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美术专业知识的理解,优化美术教学结构。教师在讲授美术专业知识时,应讲解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及其对生活的态度,在传授知识时增强美育渗透,使学生能初步体会到画作的审美价值。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加强美育渗透,有利于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审美观念
        小学美术课程的美育渗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有着直接的积极影响。但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小学美术被部分学生视为一门孤立的课程。归根结底,是因为美术教学并没有走进学生的日常实践,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有利于教师在授课中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课程教学的互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1]。
        二、当前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
        (一)小学美术课堂教法陈旧
        大多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还是停留在过去的绘画性为主的模式上,过度强调美术技法训练,迫于形势或考试的需求,强制性的对学生进行临摹和灌输知识,不仅严重扭曲了小学学生的思维,违法了小学生心理成长规律,更是与我国义务教育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相矛盾。缺乏对小学美术教育的客观、公正的分析,缺乏对学生正确审美情趣的教育,缺乏对现象本质特征的审美表达,严重磨灭了小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其教学效果可见一斑。
        (二)家长对小学美术教育存在偏见
        长久以来,应试教育的诟病始终麻痹着社会对小学美术教育的正确认知。有人认为美术教育是副科,既浪费金钱还耽误学习;有人认为孩子将来不考美术院校,因此,推崇美术无用论;有人认为,美术学习不仅需要在笔墨纸砚,颜料工具等反面花费巨大,将来上大学的开支也非常大,限制了学生对美术教育的厚爱,甚至,湮灭了某些学生对美术有兴趣和天赋。
        (三)学校和教师对美术教育的重视不够
        在当前一味追求升学率的呼声中,很多学校及教师对抓主要学科的重视普遍较高,而对于美术的认识却相对较弱。有些学校没有积极的为美术教育提供教学设备或师资,有些学校却将美术教师调到其他学科教学上去,有些教师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主科的学习时间,不惜侵占原本就少的美术课时,学生对美育的获得几乎成了泡影[2]。


        三、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完善美育渗透的教学手段
        (一)创设情境,寓美于境,促进学生对美的感受
        艺术来源于生活,各种美术作品的创造,都是对生活中的物、人以及情景的一种独特感受,每幅作品中都蕴含着情感。小学美术欣赏课中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但是部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较弱,只能简单地说画得好,但是不能说出什么地方好。他们往往不能仔细琢磨,教师往往也以“观察—讲述—评价”的教学方式处理欣赏课。本来应该蕴含丰富美的体验的课堂,学生往往兴趣索然,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欠佳。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在教学中以“创设情境,境中寓美”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在低年级《工艺美术作品欣赏——民间儿童玩具》一课中,笔者通过创设故事情境进行讲述:森林中有一位老爷爷,给小嘉嘉做了很多玩具,每做一个玩具,老爷爷都把制作这个玩具的材料、方法、步骤讲给小嘉嘉听。笔者只是引导学生看图,并请一位学生复述老爷爷的描述与做玩具过程的故事内容,师生一起讨论这个玩具美不美,教师不时给予鼓励。学生在复述、讨论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玩具的制作过程,同时课堂气氛融洽,学生认真地听,争着发言,激发了自身向往美的内驱力,艺术美的种子也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生根、萌芽[3]。
        (二)在美术特色教育中感受美
        1.运用线条感受美
        线条在绘画艺术中是极富表现力的因素,它既能用来勾勒外形,又能表现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同时也可用来表达情感。如,有学生画竹子,线条虚实结合,浓淡相间。学生的情感借助这种多姿多变的线条得到了充分的宣泄,同时表现出奋发向上的精神,因此,绘画中的线条既是学生视觉上的创造,也是情感上的体现。
        2.运用色彩感受美
        色彩是由于光波作用于物体,被物体有选择性地吸收、反射、透视造成的。不同的色彩可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如,有学生用五颜六色的彩笔,画了彩球、彩旗和身着盛装的小朋友欢庆“六一”的场景,给人喜悦、亢奋的审美享受。
        3.运用构图感受美
        构图就是将立体结构转换成为平面结构,通俗的说法就是使画面安排合理、好看,使人感觉愉悦。如,有学生画植树的场景,画面安排紧凑,设计合理,体现出一种和谐之美。
        4.从作品中感受美
        绘画作品要充分反映或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笔者把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向生活,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寻求某一典型的场景,让生活情景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促进学生对生活美与自然美的感受,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如,教《雨中情》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回忆雨天情景。在下雨时,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同学间、母子间、师生间在雨中互相关怀照顾,共用一把雨伞的情景。之后,再回到课堂上描绘雨中观察到的情景。学生此时下笔有情,情中描画,审美表现力被极大地激发出来[4]。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课程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是提高学生美术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有效举措。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寻求多种途径促进美术教学与美育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郑芳媛.探究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渗透[J].最漫画·学校体音美,2018,000(027):P.1-1.
        [2]杨文艳.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渗透[J].美术教育研究,2012,000(006):144-145.
        [3]杨桦.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渗透[J].美术教育研究,2018,000(002):109-109.
        [4]潘忠伟.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渗透[J].数码设计.CGWORLD,2017,006(016):P.248-2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