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模式在中等职业院校平面设计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7期(下)   作者:谭建里
[导读] 新一轮教学改革后,探究性学习开始频繁出现在各大学校课堂教学中,相比其他几类教学模式,探究性学习更受学生喜爱,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
        谭建里
        广东省阳江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省  阳江市  529500

        
        摘要:新一轮教学改革后,探究性学习开始频繁出现在各大学校课堂教学中,相比其他几类教学模式,探究性学习更受学生喜爱,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该模式的核心就是“探究”,可以是对具体问题的探究,可以是对某个知识点的探究,也可以是对某一知识内容在实际应用中的探究,这主要与教学内容和老师所设定的学习任务有关。在中等职业教学中,采用探究性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极大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也增强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下面本文将对探究性学习模式在中等职业院校平面设计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中等职业教育;平面设计
        一、关于探究性学习
        1、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所谓特点,是相对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的。
        (1)主动性
        学习主动性一直都是我们十分看重的一种学习品质。在中职院校平面设计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因为不了解某些内容而出现被动学习的行为,当然,从知识的角度看,他们这种被动性的行为表现通常是能够被理解的,但平面设计毕竟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如何不能主动去进行练习,学生很难掌握各种操作技巧,自然也就无法熟练地去运用。探究性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可操作的机会,因为在该模式下,学生操作与老师教学是联系很紧密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将被无限放大,体验性也会更强。
        (2)实践性
        探究性学习模式所具有的实践性,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实践”是有所区别的。通常我们所理解的“实践”,是在吸收完理论知识后,对其进行实际应用,而在探究性学习中,因为教学模式所具有的特殊性,使学生可以深刻体验整个学习过程,其中就包括对内容合理性与正确性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一定是需要在实践中去完成的。在探究中,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感知都将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学习经验去进行探究,也可以凭借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行探究,这其实就是认知活动带动实践活动的过程,在认知能力的驱使下,实践行为便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3)过程性
        探究性学习模式强调“探究”,探究属于持续性动词,强调动作或行为的持续性,因此探究行为必然也是动态的。从教育目的出发看教学模式的应用,当我们选择用探究性学习模式进行平面设计教学时,就意味着我们认为在学习平面设计的过程中,知识获取的过程要比学习结果更加重要。这与某些学科内容不同,在平面设计学习中,学生若想设计出新颖的、独特的、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就必须有尝试、反思、修改、再尝试、再反思、再修改的过程,因为我们不是在凭借某一时刻迸发出灵感来进行学习,而是需要形成足够深刻的学习印象,这样才能够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
        (4)开放性
        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很灵活的,没有像知识目标那样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水平。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是开放的,在探究结果的要求上是开放的。探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在统一规定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大胆创新、实现自我超越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大胆地怀疑,提出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不同的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
        探究性学习通常有两种模式比较吸引人,被认为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是“做中学”模式,一种是“情境探索”模式。对于前者,老师在教学时会更加看重对该模式的执行程序,即提出问题――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

在该模式下,学生将会有更多机会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也可以随时去对自己的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也会有更过机会进行改正。事实上,当前中职院校平面设计教学都会借助到计算机和具体的应用软件,比如Photoshop,所以教学的整个过程都是在“老师讲,学生做”的过程中完成的,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只需要适当突出“学生做”的重要性,并提供给他们更多的操作实践,那么他们的学习体验便会极大增强。对于后者,虽然也有“做中学”的影子,但会更加突出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的探索过程,可以是以不同难度的任务形式来呈现,也可以是以合作形式进行呈现。
        二、探究性学习模式在中等职业院校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基于探究性学习的两种模式,即“做中学”与“情境探索”,我们以平面设计的镶嵌设计任务为例,分别进行阐述。
        1、“做中学”模式下的镶嵌设计教学
        遵循“提出问题――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这一流程,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由浅入深地给出具体问题,比如瓷砖拼铺是如何实现的?通过观察实物图是否能确定使用了哪些设计工具?相应的设计工具在哪个菜单栏?等等。当然,很多时候为了增添教学的趣味性,以及使问题更具针对性,我们也可以分设出不同任务,但一般需要在“提出问题”之后,“动手做实验”之前。“动手做实验”这个环节是整堂教学的重点部分,根据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和所设定的任务,学生会借助自己先前的学习经验、学习直觉、学习技能去进行一次又一次操作尝试,其中必会涉及到头脑想象力与创造力,但想象与创造在很多时候是一瞬间产生的,思维有了波动后,相应的行为便会产生,而这时,关注自身行为具体表现的过程,会有助于探寻行为产生的根源,经过反复训练后,便会形成新的学习经验,从而使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提升,这也是我们在“做中学”模式下最根本的教学目的。而在后面的环节中,特别是“解释讨论”与“表达陈述”,它们是对前面“动手做实验”环节的又一次验证,验证的不仅仅是成果和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对思维过程的再现,使隐性的内容显性化。
        2、“情境探索”模式下的镶嵌设计教学
        在“情境探索”模式下,镶嵌设计教学伊始需要引入一个具体的教学情境,一般会选择实际设计案例。当然,我们也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导入,但与“做中学”不同,该模式下的问题导入需要更具情境性,并且“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而老师则需要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迅速整合好后,给出几项具体的学习任务,并提供给学生一定的参考资料,让他们带着任务去完成相应的学习内容。过程中,对于那些简单的问题,可以要求学生独立去探索,对于那些较难的问题,则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探究,而此时,相关的信息资料收集就需要小组成员在彼此间的紧密合作下去完成。但需要指出的是,因为在该模式下,学生的一切操作行为、探索行为、实践行为等,全部都是根据具体情境内容来表现的,所以无论他们得出怎样的结果都不能说明该结果具有普遍意义,因此在探索完成后,老师需要帮助学生去总结应用规律和对知识的使用条件,即将具体、形象的问题抽象化,并界定好相关技术和操作的应用范围,这样,学生才能够清楚地知道在怎样的条件去使用相应的设计技术。
        结束语:
        探究性学习模式在当前中职院校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还是比较成功的,当然,这与我们所给定的教学目标也有直接关系。当前最需要解决的,是教学多样性问题,“做中学”与“情境探索”这两种具体模式可拓展的空间是比较有限的,相信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学生的学习热情肯定会有所下降,那么为了保持住现有高涨的学习热情,老师们还需要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研究,以增强教学创新性。
        参考文献:
        [1]李琳.探究性学习模式在中等职业院校平面设计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1):108.
        [2]郭怡敏.探究性学习模式在中等职业院校平面设计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29):235-2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