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贤如
浙江省兰溪市第一中学 321100
【摘要】加强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地理教学的最高目标,如何在实际教学中突破固有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和新课程标准,为课堂教学变革提出了几点教学策略。一个是解决问题为目的的问题式教学,二是地理原理探究的地理实践力教学,三是利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辅助教学。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 教学变革 地理信息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我们的地理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目标,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它必将成为中国未来一段时间内教育改革的焦点。地理核心素养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人类进入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经济全球化,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还要面对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能源资源等问题。在地理教学中需要面对两个老问题,“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我们该如何获取知识”,在我们教学层面就面临着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地理学科素养。在新课标背景下,摸索出了一些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一些基本的教学策略。
一、基于“解决问题”为目的的问题教学策略。
以解决问题为要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地理思维方法建立与问题相关的知识架构,并能够逻辑合理、层次清晰的分析与表达。项目式、主题式等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于问题式教学。
一般实施过程:①利用某一区的地理物象创设地理情境。②从情境中提出富有挑战性的地理问题或任务。③提出地理问题解决方案,自主决策和合作探究活动。④展示成果及评价反馈。
案例1:兰溪市海绵城市建设
情境材料:2016年5月,浙江省兰溪市被列为全省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4年来兰溪市先后完成40多处易涝点的海绵化整治,建成扬子江湿地公园,南门湿地公园,胡大山湿地公园等一系列海绵工程。让降雨形成的地表水,更好地实现自主渗透,净化和积蓄。水安全保障稳步提升,水生态修复效果凸显,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海绵城市建设经验。
环节一: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头脑风暴,产生与海绵城市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兰溪为什么会产生内涝?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哪些环节会产生影响?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生态会带来哪些影响?
环节二: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实地考察,学生进行实地的收集资料进行原因的探究,提出解决方案,针对各种方案进行辩论,开展社会调查实验探究,最后以项目成果进行展示。
二、基于地理“原理探究”的地理实践力的教学策略
地理实践活动主要指学生参与为主的,以实践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活动。地理实践是支持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目标在于拓展地理学习的途径,增强地理学习的现实感,立体感和主体感,地理实践力实现的手段,主要有模拟实验,社会调查,户外考察等。
案例2:课堂模拟流水侵蚀和流水沉积地貌的地理过程。该实验材料容易获取,学生可招可操作性强,参与性强。材料准备:①带水龙头的纯净水桶,②带沙土的沙盘一只,③接水空沙盘一只,④人造草皮一块。
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操作、观察、记录、总结,最后撰写实验报告,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案例3:研学旅行,以集体旅行为载体,依托地理吸引物等自然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行活动。鉴于安全性和可操作性考虑可以选择学校周边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比如考察当地学校植被的分布状况,河流水质的监测,河流的侵蚀与沉积,工业旅游的发展,大棚农业种植及发展情况调查等。
三、基于互联网络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借助互联网、大数据,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于地理教学,让现代化教育技术成为课堂智能互动的教师助手。日常教学中可以采用实时回传学生的作答情况于屏幕上多人答案进行对比分析讲解,效果要比单一的讲解更好。在学习区域差异时,可以采用虚拟现实VR技术,让学生穿戴上智能设备,身临其境地感受异域风情,加强学生对真实世界的理解,使学生适应新的知识获取方式,增强地理学习的兴趣化、个性化。常用的信息技术软件有谷歌地图,星图软件,地图导航软件等。
地理学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紧密,时时有地理,处处见地理。我们要运动地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就慢慢的得到提高。我们应认识到,地理教学不应只将重点放在高考上,更要让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培养区域地理意识,使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维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解读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地理核心素养还表现在社会责任方面,学生通过地理学知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运用地理综合思维辩证认识世界,能够对世界地缘政治地理做出判断与解释。老师应该注重自身所肩负的职责,把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摆在第一位,紧抓核心素养培养的内涵和目标,创新教学,不断实践,更好地培养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