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情节 走进小说——以《穷人》为例,谈小说中情节的有效落实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7期(下)   作者:李雪莲
[导读] 《穷人》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小说
        李雪莲
        城关小学
        《穷人》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小说。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设置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情节在小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亚英国小说家 E.M.福斯特在其代表作《小说面面观》里,针对“故事”和“情节”下了一个定义:所谓“故事”就是依照“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至于“情节”则是按照“因果逻辑”安排的事件。[1]福斯特举了一个例子:“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死了。”这是“故事”,因为它着重的是“时间顺序”;如果改成“国王死了,然后王后很伤心,相思成疾,最终死了”,则是“情节”,因为它注重的是“因果逻辑”,虽然情节中也有时间顺序,但却被因果关系所掩盖。由此可知,小说情节就是由一串因果链的“小故事”串成的一个 “大故事”。下面就以《穷人》为例谈小说中情节的有效落实。
一、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矛盾冲突的对象到底是什么?
        通过讲解孩子们了解了两个情节当中存在的矛盾冲突:一个是桑娜抱回孩子的行为和内心忐忑之间的矛盾;另一个是桑娜试探丈夫和丈夫主动收养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第一个情节的矛盾时孩子表现为沉默不语。
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回顾整个课堂,结合孩子的认知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孩子们为什么找不到另外一个情节中的矛盾:
        1.学生平时在读书或者写作时忽略环境的描写。
        2.读了小说找了情节,到底什么是情节孩子们还不是很清楚。
三、尝试解决问题
(一)借助情节图搭建情节链。
        1. 结合资料了解情节特点
        孩子们阅读资料,教师布置任务:孩子们在上节课我们就已经梳理出了整篇小说的情节,你知道情节具有什么特点吗?请阅读相关资料进行思考。
附:
        情节是因果关系主导下的故事发展。童庆炳先生说:“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2] 塞米利安说:“情节是精心结构起来的具有严密因果关系的故事。 ”[3] 王蒙说:“情节往往是指小说里比较完整的有因果关系的那 些事件。 ”[4] 等等。 那么究竟何为情节的因果关系呢? 我们认 为“情节”与“故事”是相区别的。 英国作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指出:故事是一种低级形式,而情节是比较高级的。 “(故事) 它是按时间顺序来叙述事件的。 情节同样要叙述事件,只不过特别强调因果关系罢了”。 [5]小说情节就是由一串因果链的“小故事”串成的一个 “大故事”。
学生默读相关资料说说读懂了什么?
        通过阅读资料学生明白小说也是“故事”,它和故事的区别就是情节是具有因果关系的。整个故事是由一个个小故事串成的。
2.结合情节内容找出因果关系

        出示第一节课时梳理的情节链,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在学单中标出来。学生在读完后发现每个情节都存在着因果关系:因为海上的风暴很大,所以担心丈夫盼望早点回来;因为探望邻居,所以发现西蒙已死;因为抱回两个孩子,所以内心忐忑;因为心理忐忑所以去试探丈夫,最后的结果丈夫主动收养孩子和妻子不谋而和。
3. 横向关联情节搭建情节链
        继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情节和情节之间有无关系?在不断地观察引导下,孩子们发现上一个情节是下一个情节的果,情节和情节之间是环环相扣的,也进一步验证了小说情节就是由一串因果链的“小故事”串成的一个 “大故事”。
(二)寻找意外了解矛盾冲突
        孩子们知道了小说是由一串因果链的“小故事”串成的一个“大故事”之后,告诉学生这些“小故事”可以叫“事故”,而事故一般都很“意外”,小说就是靠 “意外”推动情节因果关系的发展。
你能发现这篇课文中存在的意外吗?学生联系情节再次进行思考发现:因为担心丈夫出去寻找,就出现了意外,她想起了邻居西蒙;由于去探望病情又出现了意外,西蒙死了;因为西蒙死了,意外又产生了桑娜决定抱回孩子……可见,整篇小说就是在一个个的 “意外”中形成矛盾冲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穷人》这篇小说中桑娜担心自己的丈夫是否能够平安归来,恶劣的天气和丈夫的平安归来这是小说中呈现的第一个矛盾冲突;桑娜抱回两个孩子和担心丈夫是否同意是第二个矛盾冲突;同样渔夫的严肃、忧虑和主动收养也是矛盾,纵观整篇小说更多的还是心理冲突。
(三)结合环境的作用了解矛盾冲突
        出示:环境“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说说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孩子们会发现正是因为外面环境的恶劣,桑娜才会担心丈夫的安危。这又是一个具有因果关系的情节。
        相信在这样层层递进的追问中,孩子们对情节以及矛盾冲突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此时再去问学生第一个情节的矛盾冲突,孩子就不难找到了,学生也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渐渐明白了如何去阅读小说。
四、教学经验总结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会关注课后的习题,从心理、对话、神态和环境去了解人物形象。这样教学之后学生对于如何读小说、写小说还是停留在已有知识上,依然没有生长点。通过这次的执教与反思使我更加明确教学小说文体单元的定位,把落脚点放在学生读不懂的情节上。借助情节图搭建情节链了解情节具有因果的特点,并逐渐深入寻找“意外”了解矛盾冲突,在一步步的思考、探究、追问中引导学生通过把握小说情节,学习阅读小说的方法,进而在头脑中建立小说的情节框架,为写作打下基础。
        总之,从文体角度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在阅读时做到举一反三提高阅读能力;在会读的基础上练习写作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段落及文章结构把控,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文。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要读懂并讲清一篇文章,关键要弄清其文体”。了解文章文体后才能进一步形成更加系统、完善的语文知识体系,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英]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2009.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美]塞米利安.现代小说美学[M].陕西:陕西人民出 版社,1987.  
        [4]王蒙.漫话小说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5][英]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20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