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背景资料的有效利用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7期(下)   作者:姜恩权
[导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实现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养成
        姜恩权
        辽宁省大连瓦房店市轴承小学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实现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养成,那么怎样才能使小学生课堂教学更有效果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有良好的开端——导入
        导入的心理任务在于激发兴趣和情感产生学习,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合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因此,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导入的方法有:故事导入法、漫画导入法、歌曲导入法、实例导入法、小品表演、游艺活动、启发谈话、设置悬念等等。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教材灵活运用,如:我在教学《美丽的生命》一课时,用了图画导入,先由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地平线,然后问同学们这单一的一条地平线美不美,怎样才能让它变得美丽,然后找同学们到黑板上来描绘,知道画面丰富的时候,在找同学说为什么现在的画面比刚开始的一条平行线美丽了呢?从而引导学生们说出,画面上的这些东西都是有生命的。这样的开始,就把学生们的注意力绝对的吸引过来了,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果。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的起点,萌发创新欲望的基础。要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就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基础,结合教材具体内容,进行创新性的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源于生活,激发情感。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教育,要使其内化不是凭空想象来实现的,而是以一定的教育内容为主线,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生活,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和接受,因此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在教学中尽量做到不脱离新课标,不拘泥于教材,让德育走进社会生活,让社会走进课堂。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相关教学软件,可以向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知识和大量学习材料,学生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学习他们最感兴趣的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拓宽思路。如教学《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一课时,老师课前搜集大量的与课文有关资料(图片、多媒体课件、实物),这些资料都是源自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学生见过的、有所了解的东西。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利用相互交流学习体会的方法,使学生总结出电视机的变化,就可以看出我们现在的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科技发达了,这些源于学生生活空间的、有说服力的图片素材,唤起了孩子们原有的生活体验,并于文本信息建立起了联系,与生活建立起了联系,学生不仅兴趣盎然,也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2、引用故事,知情明理。《道德与法治》是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水平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目的的。因此,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今后该怎样做”已成为这门学科的灵魂。只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才可能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教材中大多选有一个主体故事,而且这些故事的选取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人和事,让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身边的事中感悟高尚,从而以此作为指导自己行为的榜样,例如:在教学《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时,首先多媒体出示教材中的信息、图片资料,并让学生自学课本中有关他们的事迹资料,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家乡的名人事例、故事进行拓展性的讲解,一下子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讲出了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并道出了心里话,再针对“他们为什么成为名人?为什么是家乡的骄傲?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什么不平凡的业绩?”开展讨论,学生们结合自己的学习谈感想、说体会、表决心,从而达到了知情明理的目的。
        3、创设情境,引发共鸣。人的认知是一种复杂的活动,不仅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还是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不仅是理智的活动,而且是情感活动。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学任务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要全面通过情感陶冶,充分调动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使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情绪愉快饱满和精神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如在教学三年级《爸爸妈妈辛苦了》一课,我先创设了父母在工厂辛苦劳动一天,晚上下班回到家的情境,让学生分组表演,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后,我用竞赛刺激法,让学生说说帮父母做了哪些家务,并现场演示做家务,比一比谁为父母想得多,从而形成了以“境”促“情”,以“情”化“境”的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效果。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专家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此,要提高教学的高效性,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师必须重视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提问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提问要有目的性,提问要有启发性,提我要有趣味性,提问要有层次性、系统性,提问要难易适度,提问要面向全体,提问数量要适中。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要以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为宗旨,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积极启发学生,将情感体验和参与渗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内化,做到知、情、意、行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