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力切木·托乎提
哈密市第十一中学, 新疆 哈密 839000
摘要: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其认知水平、个性发展水平都具有显著的独特性。因此,小学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结合儿童心理来建设高效课堂。同时要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不能进行简单的“一刀切”式教学,要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主要以教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小学阶段进行教育心理学运用的意义,分析与探讨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新时代的小学教育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育心理学;小学基础教育;运用
引言: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革新步伐进行了促进,在这样的形势下,小学教育也不再只是局限在基础知识的学习,心理学在教育教学的体系中得到融入。但是由于小学教学领域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主要是对西方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进行借鉴运用,这导致在实际的应用中存在较大的问题,这种形势下要求相关教育部门对小学阶段的教育心理学运用实践力度进行加强,促进小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小学阶段进行教育心理学运用的意义
首先,小学生由于年级较少,处于教育和学习的初级阶段,未形成一个成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和价值观,在小学阶段教学中对教育心理学进行运用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学生的消极心理和情绪进行消除和引导,对其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和解决[1]。
其次,在小学初级教育阶段进行教育心理学的运用可以使教师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心理,以此为基础进行针对式的教学和课堂设计,可以使学生更为积极的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从而得到课堂的优化以及教学效率的提升。
最后,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的心理进行一定的了解,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生的身心教育工作,对学生的各个方面发展进行有效的促进,并且对于教育心理学的运用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引,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以下针对教育心理学的分析及应用进行思考。
二、小学阶段教育心理学应用分析
(一)根据学生心理特征,正确开展教育活动
小学是年龄跨度较大的一个学习环境,从6岁到12岁左右的学生都在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具体表现为,不同年龄的学生对“是非”观念的模糊感。比如,有的学科课代表会认为自己不把好朋友未交作业的行为告诉老师,是一种“讲义气”“够意思”的兄弟行为。有的学生分不清“勇敢”和“鲁莽”的含义。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在成年人看起来“幼稚无聊”或是哭笑不得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妥善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设身处地分析学生行为,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切忌以成年人的道德准则和认知标准直接要求学生。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了解教材、了解学生,切实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切忌假、大、空。在课堂上,妥善设置情境,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到教学情境中来,尊重学生,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进行适当引导或启发,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等便于活跃思维的思考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融合,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之间,获取知识[2]。
(二)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示出来的心理状态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这是有效教学的开端,是科学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尽可能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搜寻教学资料。小学生大都存有爱玩的心理,注意力不能长久集中于某一固定事物,并且不太喜欢受约束。因此,如果小学生的课堂氛围是有趣、生动的、活泼形象的,那么,他们便会自然而然地将主要的注意力放到课堂上,也会收起自己爱玩的心逐渐转变成对学习的热爱。对此,教师可创设一种有趣的生活化情境,引导他们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收获乐趣。比如在小学数学认识钱币这一章时,教师就可以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掌握“元、角、分”的知识及其之间的关系。小学生性格特点普遍都是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开展各种各样的趣味教学活动,不一定拘泥于“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传统教学模式[3]。
(三)关注学生情感状态,建设高效课堂
小学生的心理往往比较敏感、脆弱,教师在小学生心中处于不可动摇的权威地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极容易造成学生情绪上的波动。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教师应该以友善、理解和鼓励的态度与学生相处,尊重并且接纳不同学生的不同观点。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发问思想,支持学生提出异议,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敢于说出自己的心声。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刚柔并济。除了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这种震慑性教育手段之外,也需要以柔克刚的情感教育。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共情心理,还易于让学生接受教师教导,不会产生排斥或抵抗心理。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每一位学生都是不同于他人的独立个体,因此,学生们的个性、思维、情感态度等方面都会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这是正常现象,老师不应该戴有色眼镜看待学生。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选择最恰当、高效的方法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从教育心理学的层面来看,由于身体生长发育情况不均衡,儿童时期的心理差异也较为显著。在小学阶段,学生之间常见的心理差异主要在于沟通技巧、言语能力、学习能力等几个主要方面。在认知特点、思维倾向、认知风格上同样存在一些不同之处。基于以上几点教育心理学规律,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了解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特点。将此作为因材施教、个性教学的落脚点,有助于课堂的高效性和有序性,对提高小学生的课堂集中度和学习趣味性,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4]。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教育中极大的促进助力就是教育心理学的运用,在教学的过程中,相关教育部门以及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重视,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与此同时,对我国心理教育学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弥补。对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心理学所发挥出的重要性进行明确,对外国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吸取和借鉴,创建适合我国小学学生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基础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武晓蓉.浅析教育心理学在小学阶段的运用[J].才智,2015(10):199.
[2]赵明丽.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J].现代交际,2020,000(003):213-214.
[3]宋佳.浅析教育心理学在小学阶段的运用[J].当代家庭教育,2020,000(001):P.29-29.
[4]罗英.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5,000(006):118-119.
[5]谭英.浅析心理学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外交流,2017(22):00023-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