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佳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红旗初级中学 广东省 佛山市 528305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生生活为核心内容,教育目标在于促进初中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团体心理辅导技术,需要应用于团体情境下,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落实心理辅导任务,进而促进学生认知自我,并调节与其他人的关系。本文就以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为切入点,积极分析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希望能创造更大的课程效益。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思想品德教育;应用
引言:参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全面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及正确的价值观念,促使学生成为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的新时代“好青年”。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如何有效应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俨然已成为广大教育者迫切关注的课题。下面,本文先阐述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并针对其应用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团体心理辅导基本知识
1.团体心理辅导作用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实施的心理辅导方式,可确保辅导个体在交往、学习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并能进一步改善被辅导者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促使其形成良好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2.团体心理辅导形式
一般来讲,团体心理辅导普遍是由1~2位心理咨询师又或者1~2位教师组成的,出任团体领导者。同时,将团体成员进行分组,每组有5名~8名左右的学生组成。在初中班级进行团体辅导之际,要将班级内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小组,在每次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辅导主题,或者是将某一主题划分成若干个小主题,每次活动时长以一节课为主。活动进行中,参予团体辅导的成员需要共同探讨、相互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成员与成员之间可以相互支持、互相启发,进而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尽量增强学生适应性,又能促进其人格不断完善。[1]经相关实践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属于极其奏效的心理治疗方式,也是初中教育时必不可少的德育活动。
3.团体心理辅导流程
团体心理辅导主要包含四个阶段,分别为初始、过渡、工作及结束等。初始阶段就是初步探索的时期,要明确团体成员规定、团体制度,并带领成员与成员进行基本的自我介绍与认知,以确保其形成良好的信任感,进而探讨成员期望的目标等。在过渡阶段,小组进入了正式的探讨与工作时期,能否正常解决问题,是这个阶段的首要目标。在这个的过程中,不排除团体成员会因为情绪及个人性格等产生冲突,难免会出现焦虑的情绪与烦躁的心理。这时候,就需要团体领导者积极介入,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消除内心的不安与烦恼,促使团队成员进一步了解自己。进入工作阶段,这时候的团体相对稳定,氛围相对轻松且安全,工作阶段是这四个阶段中用时最长的一个阶段。[2]在这个时候,团体中的成员已经互相支持与坦诚、尊重了,关系相对密切。然而,为了能进一步增强团体成员的认可感、信任感,团体领导者还需要进一步进入团体,与团体成员一同解决问题,进而促进团体成员能够改变不良习惯。直到结束阶段,团体领导者要帮助团体成员总结团体活动过程以及经验,将零散的内容整合在一起,进而进一步巩固团体心理辅导成效。
二、团体辅导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1.优化环境
部编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中学时代》,包含了《中学序曲》《少年有梦》,主要就是讲解初中升生升入初中校园后的内容,与初中生自身经历尤为贴切。很多学生在刚刚步入初中校园后,在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同学之际,难免会出现排斥性心理,甚至还会有人觉得自己与新学校的环境格格不入,从而诱发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为了能切实解决学生适应环境时存在的难题,教师应适当组织团体辅导活动。在辅导的过程中,可以应用“松鼠搬家”这个活动,将参与的学生每三人划分到一个小组内。
其中,有两名学生举起手撑起一个“小木屋”的形状,另一个学生扮演“小松树”,这名学生需要蹲在“小木屋”里,根据教师的口令进行移动与变换位置。例如,当教师说出“松鼠搬家”口令的时候,小松鼠就要立即的转换到其它的“小木屋”中。当教师说出“砍柴了”口令时,组建小木屋的学生就要自动分开,去寻找其他的同伴,组建成全新的“小木屋”。在活动时,会发生“森林大火”,这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重新变换位置,“小松鼠”的角色变成“樵夫”的角色。[3]教师不停地变换口号,学生不停地改变动作。当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享活动体验,进而促使其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不停的适应环境的困难与意义。由此一来,既能提高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又能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可以说是一举多得了。
2.自我认识
在学习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发现自己》时,主要就是想让学生对自己进行深刻认知。这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我画像”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进而促使其深刻认知自我。再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房子、树木、人物”绘画活动,指导学生在一张空白的纸上画出房子、树木以及人物,整体分析画面形式、画面内容,进而促进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性格以及自己的特色。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进行“优点大轰炸”,由组长发出号令,组长指向哪一名学生,组内的其他成员就要一同写下这名学生的优点。通过这个活动,便可以促进学生在自我认知以及他人认知的角度重新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进而强化学生自信心,并促进其意识到在别人眼里自己的价值,从而与同学和谐相处,尽早的融入集体环境。
3.人际交往
在学习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思想品德《亲情之爱》之际,教师可以采取“对号入座”及“感恩有你”等活动,以便能促进学生意识到在与同学、师长及家长交往的时候,要学会感恩。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取“我最重要的五样东西”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首先,为学生发放一张口白的纸,引导学生在上面书写下自己认为在这一生中对自己非常关键的五样东西,听从教师的口令,当教师读出一个数字时,学生就要将纸上的东西划掉一样,教师一共会说出四个数字,这意味着学生需要划掉四样东西。最终,只能留下一样,在学生每划掉一样东西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情感渲染,并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划掉这个东西时的感受。在活动下来,可以发现几乎在每一名学生的白纸上留下的都是“父母”这个选项。经学生反映,在每次选择的时候,内心都会阵痛一下。同样,在阵痛的同时,他们也感受到了亲情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这次活动要比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感恩教育”更有效果。
4.情绪辅导
在部编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做情绪情感的主人》教学时,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合理调节自身情绪。由于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会受到来自生活及学习压力的影响,进而导致情绪备受困扰。如果学生不能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则极有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行为。所以,这一阶段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主要就是帮助学生认识情绪、调节情绪,善于主宰情绪。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彩情绪”等活动,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并且令其意识到情绪也有两面性,积极情绪能促进我们进步,消极情绪也并不可怕,只要能正确对待情绪,积极调节情绪,我们就能成为情绪的主人,从而促进学生打理好自己的情绪,成长为乐观、积极的上进少年。
结束语: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应用,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参与式学习,在讨论、分析等实践中,可促进学生产生深刻感悟,最终影响其思想与行为,切实强化思想品德课程教育效果。为此,广大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积极尝试这种有益的辅导方式。
参考文献:
[1]张潇.小拼片,大课堂——一个团体活动的心理辅导价值的深层探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32):27-29.
[2]李远.团体辅导对初中生成就动机的有效干预研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08):138-140.
[3]谢德光,宋雪芹.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9(02):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