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7期(下)   作者:陈果
[导读]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同学们的科学素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要求,也是时代和民族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向前发展对未来人才的素质要求
        陈果
        四川省泸州市忠山学校    四川省泸州市    646000
        摘要: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同学们的科学素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要求,也是时代和民族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向前发展对未来人才的素质要求。想要让整个科学教学有效果,并且达到成功就要要求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 科学教学 科学素养 有效培养
        引言
        科学课程他可以培养同学们的科学素养,科学教育工作者想要整体的去提高同学们的科学素养,并且去激发同学们探究科学的情感,就必须要承担科学启蒙任务,让同学们去体验科学活动,在活动中了解过程和方法,并且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当然一个良好科学的学习习惯是养成的,因此教师还要培养同学们的科学素养、习惯和创新精神,从而为同学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定的基础。本文就探讨了一下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一、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其实一个良好的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开端,也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教师在整个科学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去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整个科学史上很多重大的发明往往都是细致的科学家所观察到的结果,就比如说牛顿它是从大家都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的定律,妇科从最简单的单摆现象观察出了地球是自转的。因此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能够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而且对他们以后的发展也很重要。一个良好的观察品质,主要包括观察的客观性和持久性。在观察的客观性中,最基础的还是求实和客观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也是整个科学精神的精髓,所以说教师要让同学们从小就养成同学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观察的时候用事实说话,不随便伪造结果,编造数据要真实的反映出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而观察的持久性它是有价值的,绝不是走马观花的结果,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记录了二十四年的物候,他利用这24年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以及植物开花枯萎等物候之间的关系,而达尔文也是经历了几十年的观察和实验,才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所以说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要去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1]。

        二、培养同学们自主学习的习惯

        其实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同学们的科学素养,在整个科学学习的过程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同学们利用科学探究去发现科学素养,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科学本质和教育的目标。不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同学都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虽然说他们从会说话开始就有可能出现种种的问题,但是很少有父母会下意识的去引导自己的孩子找寻问题的方法,他们都是将最终的答案告诉孩子就害怕孩子听不明白。当同学们踏入校园之后,很多教师也是将知识只通过语言或者演示实验的方法来传授给同学们,而学生们也只能被动的按照教师所指定的实验步骤和方法按部就班的学习,根本就没有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长期以往下去,同学们就会习惯性的从老师或者家长那里得到最后的答案和知识这样一来缺乏了他们自主探究的精神。所以说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同学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在遇到问题时不依赖老师,可以先自主的进行探究,然后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就比如说怎样证明植物是否在喝水?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滚动摩擦大还是滑动摩擦大等等,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同学们应该先去思考一下怎样设计实验并且得到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寻求老师的帮助,当然老师也要时不时的引导同学们让他们去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以此来提高科学素养。

        三、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动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下,小学科学的教学倡导的是在实践中学习也就是通过学习去养成同学们动手动脑的习惯,在实践中去体验和感悟,其实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不过对于小学生们来说他们更多的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因此面对各种实验器材,他们会盲目的进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因此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培养同学们动手和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让同学们有目的有意识的去开展探究活动,在动手之前还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更要弄清楚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预测出结果,在制定实验方案。在整个活动中,教师还要提醒同学们多种器官并用,不仅要动手动脑,还要眼、鼻、耳都并用,及时地去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并且去分析可能产生的原因。就比如说教师在讲解《电磁铁》的性质时,可以先引导同学们提出他们对于电磁铁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比如电磁铁它是由什么构成的?他能够吸取哪些物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和什么有关系?有没有南北极等等。然后教师在给同学们进行分组,让每个小组研究他们对本组所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然后再根据实验器材和材料,提出准确的实验方案,在提出实验方案之后就可以动手实验,然后去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整个活动中还要让同学们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并且记录下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以及问题和预测的结果等等,然后对现象进行分析,对活动进行感悟,在整个活动中去培养同学们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他们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够从实际上去培养同学们的科技素养[2]。

        四、活动结束后进行反思

        其实同学们在整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可能会得不到自己所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有些结论都是比较荒谬的,而教师也不要去指责学生,让他们失去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能否定和纠错,同学们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一个反思和认识的机会,同学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失败也并不是一件坏事,相反他能够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反思和认识的机会,如果教师能够用赏识的眼光去评价同学们的探究精神,就可以让他们有较强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在引导同学们进行审查和反思,并且分析失败的原因,在进行反复的实验就会取得成功,这样同学们的收益会很大。就比如说同学们在对电路连接进行实验时,常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此时教师不能急忙的去帮助同学们查找线路的故障,要先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在小组合作中讨论和探究分析一下,导致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同学们或许对这种实验颇有兴趣,灯泡不亮,很可能是电池没电了,或者说灯泡的灯丝断了,又或者是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等等,之后教师根据同学们初步进行检查,并且找到问题的所在。以这样的方式来激励同学们他们所获得的知识会更多,因为这个过程是同学们反思的过程,能够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所以说在小学的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引导同学们去养成善于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的看待失败和成功,让失败成为获得同学们锻炼和发展的好时机,并且通过总结和反思,让同学们在成败中受益。
        结语
        总的来说小学科学教学是很重要的,想要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同学们的科学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让同学们多多的进行实践和参与,在实践和参与的过程中找出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解决方案,从而为同学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雒鹏程.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改革与开放,2009,09:133+135.
        [2]刘艳荣.在小学科学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