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壮民族地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探索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7期(下)   作者:许惠萍
[导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汲取民族文化自信
        许惠萍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第二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汲取民族文化自信。关心当代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若只关注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导致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感缺失。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应使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课文的编选上独具匠心,民族文化蕴含的文化精华犹如万花筒般绽放。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渗透优秀民族文化的载体,非常注重文化的渗透。把民族文化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民族文化中深厚的知识民族节日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选民族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当它出现在语文教材中的字里行间,则需要教师认真对待、细心发掘。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并且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与质量,激发学生强烈的自信心、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
        少数民族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文化形式多样,民族特色显著,民族气息浓厚。民族文化支撑着本民族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利于民族的发展与繁荣。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而言是其使命,对主流民族而言,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壮族作为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长久的磨砺中绽放出不朽民族生命力,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凝结出丰富多彩的壮族文化、骆越文化。把这些璀璨的壮族文化合理有效地整合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可以使壮族文化最大限度地得到开发、传承。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深究课文内容与壮族文化之间的关联点。把优秀民族文化的渗透与语文课堂紧密结合,让语文课堂回归文化,并利用优秀的文化推进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课堂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如今的教育教学中绽放美丽。
        崇左作为广西壮族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也蕴藏着丰富的优秀民族文化底蕴。作为地方文化,同时蕴含着非常丰富多彩的语文知识以及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和语文课堂教学是分不开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的优势和作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水平的有效提升,还可以起到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作用。


        崇左地区的壮族优秀文化是绚丽多彩的,教师在教学中应主动给学生传递各地浓厚的文艺气息。比如壮族文化特色山歌,刘三姐的对唱山歌,有对歌、请歌、送歌、盘歌等种类十分丰富,类型多种多样,除此之外还有不同时期所举办的不同歌圩节、歌会。把壮族的优秀文化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用视频导入或是请学生搜集相关的山歌文化学习任务卡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壮族文化的了解,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不仅能听到氛围浓厚的对山歌,知道山歌的来历、种类的同时,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文化,并能从山歌歌词中学习到有用的语文知识。山歌不仅能身临其境般出现热闹的山歌场面,还形、色、吟等艺术表现并存,同时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歌中的比喻、拟人、夸张、重叠、对仗、诗性等艺术手法。如歌词“你歌哪有我歌多,我有十万八千萝”则用了夸张手法,营造了歌者的气势等等。为此,当语文课堂教学到与写作或修辞手法的学习与运用时,教师可以鼓励并安排任务给学生,结合山歌并鉴赏山歌中的歌词,深入分析其中蕴含的修辞手法。以民族文化山歌的实例来开展教学,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让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浓浓的民族情感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除此之外,本土民族文化还有相当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其具有悠久的历史。如崇左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山岩画、一个壮族骆越人的伟大创作,其社会生活内容囊括了多种壮族文化精华,极具鲜明的壮族文化传统。教学中应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民族文化实践活动中,通过实践了解花山岩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任选角度收集相应的资料,例如花山岩画的起源、历史以及艺术风格、人民的智慧等等。同时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在这个实践活动之后简写自己的活动感悟,鼓励学生就自己的感悟进行写作。从中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从语文学习中强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除了语文课堂中渗透民族文化,语文教师也应主动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比如壮族三月三民俗活动,在活动之中立足于语文教材本身,挖掘民族传统节日内涵,利用民俗文化的有力因素促进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开发民俗文化的实践课程,整合资源,让学生认识家乡的风土人情,培养浓厚的乡土情怀。在确认活动目的的基础上,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在收集、调查三月三民俗节日的各种资料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课前三分钟展示、口语交际交流教,写作天地等方面入手教学,不仅能达到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素质,还能将优良的民族文化走进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感知民族文化的魅力。
        优秀的民族文化与语文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渗透民族文化还有利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语文教学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教学中应拓展课程资源,汲取传统优秀文化精髓;创新活动课程形式,弘扬民族文化瑰宝,在学生对民族文化汲取、认同之时,使民族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大放异彩。
        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年度专项课题民族教育研究专项课题,课题名称《广西壮族地区小学语文的文化生态视野、教学实践和民族认同研究》,课题编号:2019ZJY0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