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小学校本教研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7期(下)   作者:杜祥军
[导读] 校本教研在新课程实施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杜祥军
        齐河县潘店镇学区     
        摘要:校本教研在新课程实施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就农村小学而言,校本教研尚存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本校实际,从农村小学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校长引领,制度健全,经济保障等方面论述当前农村小学校本教研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农村小学、校本教研、问题。
         
        校本教研是课改背景下教育科研的一种新型方式。它是源于学校的发展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的,只在满足学校与教师发展需要的主要是在本校内进行的教研活动。当前,它已成为基层学校教育科研最重要的形式。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施实、就农村小学而言,校本教研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转变观念增强意识,加强教师对校本教研的再认识。
        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也是办好学校的关键。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校本教研氛围,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校本教研观念,增强校本教研意识。从当前农村小学的实践来看,影响校本教研的观念主要有:“无用”论、“神秘”论、“形式”论。针对这些实际问题,一年来,我们精心营造教师学习之风,倍加呵护教研之氛围,逐步提高教师对校本教研重要性的认识,引导教师弄清校本教研与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校本教研与教育质量、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的成长、等关系。慢慢树立了校本教研是兴校之本、课程改革科研先行、向科研要质量、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力军等观念。观念改变,意识增强,校本教研随之也开展起来。去年,我校在课改1—3年级数学教学中推行了“自主互动问题式六步教学法”施实与研究,在研究中,积极开展“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互动”等尝试,实验班较对照班学生智力发展状态和学习质量有所突破。我们抓住市、县说课,优质课、教学能力评选等时机,适时开展校本教研。最终我校陈海龙等四位教师分获市、县级优质课一等奖;杨敏等六位教师获市、县教学能手称号;路海玲等三位教师获市、县说课一等奖。更让我们感动的是:教师一人上课,多人牵挂;一人出门,众人相随;教师在集体备课、评课、说课中形成荣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校本教研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更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当然,还有部分教师对校本教研不够重视,靠增加教学时间,加大学生课业负担来提高教学质量,但效果一直不佳。实践证明,校本教研成败直接影响新课程的施实,影响着教育质量的高低。
        当然,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小学校本教研的特点。小学教师不是专门科研人员,只要让教师改变原有落后的观念,增强校本教研的意识,从内心乐于参与校本教研、从情感上接受“校本教研”,相信他们都将成为新课程下校本教研的主力军。
        二、多渠道,打造一支高素质校本教研的主力军。
        当前,农村小学教师严重老龄化,学历偏低,专业能力差,严重制约新课程的实施和校本教研的进行。就马集乡小学而言,全乡101名教师,男50岁以上,女45岁以上59人,占总数58.4%,全日制院校毕业的有11人,仅占总数的10.9%。针对这一客观实际,我们采取多种渠道,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校本教研的主力军。
        (一)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提高中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
        “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必须由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功底,并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教师忙于教育教学,短时间内大面积的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的确不现实。鉴于此,我们在全乡选拔精力充沛,业务能力强的骨干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培训学习。外出学习教师返校写一篇心得,做一次学习经验报告,上一节观摩课,从而让更多的教师分享学习成果。培植典型,发挥典型带动作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我们使中青年教师学习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中外先进校本教研方式、方法等,为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校本教研队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多读书、读好书、读懂书,培养“学习型”的校本教研队伍。
        人们常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新课程下,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是常流水”(宋心琦语)。作为学生的引领者,教师要向一缸水、一潭水乃至更多的水递进。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型社会,要求教师成为终身的学习者。我们广开学习之门,要求教师每学期读一本好书,写一本读书笔记。学校建立读书角,进行读书沙龙,让教师在交流中体验成就,让成功者引领带动其他教师,为塑造一支高素质的学习型校本教研队指明方向。
        (三)规范论文撰写,提升校本教研能力。
        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可以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更好理解课堂和改善教育实践,不断扩展自己的专业能力。

撰写论文是教师以实践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对教育教学教研过程中经验、规律再度探索升华的过程。无疑规范教师撰写高质量的科研论文是提升教师校本教研能力的又一途径。
        近几年,每学期我们要求教师至少写一篇优质论文,层层把关,反复修改,不仅提升了教师能力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去年,王芳等六位教师分获国家、省市级论文奖,既鼓舞了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又大大提升了参加校本教研的能力。
        (四)师师互助互动,构建共同发展的平台。
        学校组织骨干教师与普通教师结对子;牵线搭桥骨干教师与教研员结对子,工作中,相互帮助,相互探讨教学中的困惑,聚集团队的协作力量,强化合作精神,创设“重合作、重互动、重实效、比成果、共成长”的校本教研氛围。常此以往,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一支有较高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的校本教研队伍定会形成。
        三、校长要做校本教研的引领者
        美国理论界认为:一名合格的校长不仅是学校教学的领导者、学校文化的建设者,更应是一名高明的、善于利用内外环境优势、敢于标新立异的科研者。可见,校长带头开展教育科研、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并有所创新,对一个学校来讲更为重要。为此,校长首先要树立强烈的校本教研意识。通过对校本教研基本职能的强化管理,来实现校本教研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还要学习掌握校本教研的理论,以便高屋建瓴。其次,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掌握校本教研的方向,找准适合本校校本教研的制高点,更合理开发利用校本教材。再次善于对校本教研进行指导,在指导中成长,最终成为校本教研的引领者。
        四、建立组织,健全制度,促进校本教研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教师完全将自己定位于教育科研的消费者,将学校定位于传授知识、培育人才的场所,对校本教研的作用浑然不理。当前,大多学校既无组织也无完整的制度。为了激励教师投入校本教研,明确目标,科学谋划,建立组织,健全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一)建立组织,保障校本教研的开展
        根据工作的需要,我认为建立三个小组为好,即领导小组,科研小组,评估小组。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部分业务干部任组员。该小组全面负责校本教研工作,布置把握校本教研的方向,提供物质保障。科研小组以分管业务校长为组长,各课题负责人为副组长,骨干教师为组员,主要负责学校校本教研的实施工作。评价小组:由分管教科研副校长为组长,专职教研员为组员,主要负责校本教研评价与指导工作。
        (二)健全制度体系,促使校本教研发展。
         农村小学校本教研制度体系应该集课题研究、培训学习、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利用、评价奖惩和指导交流为一体。(1)课题研究制度:学期初根据上级布置,按审批——立项——实施的程序,组织教师申报教研课题。根据课题等级分别给予奖励。(2)教师培训制度:教师培训学习,分乡级及外出培训。乡级为全员培训。外出培训为奖励性培训,即在校本教研中的先进个人,学校公费派遣外出学习培训。培训内容:先进教育理论或教学方法以及外地先进经验。(3)校本教材开发与利用制度:各校要根据本校教师资源及周边环境资源,合理开发校本教材,促进新课程的实施。(4)评价奖惩制度:每学期评价组对各学科及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程度及成果展开评价,并量化打分,记入对教师的考评,做为评优、晋级的条件。
        总之,建立校本教研组织,健全校本教研制度,为农村小学开展校本教研正名护航,是新课程实施的必然。
        五、加大经费投入,为校本教研提供物质保证
        经费是校本教研的物质基础。为了更好的开展校本教研,笔者认为:一是学校逐步增加校本教研经费投入,以保证农村小学教研的正常进行。二是政府建立合理的教育科研经费机构,重点加大对校本教研成果的奖励力度。三是教育主管部门协调资金,积极支持学校开发校本教材。
        目前,校本教研正与我们一同走进新课程。只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提高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型队伍、校长引领、经费保障、制度合理,农村小学校本教研就会有长足、良性的发展,真正发挥它在课程改革中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奏范,董云霞,教学研究与探索.[M]学苑出版社,1999(2).
        [2]王亚平.新课程下校本教研的探索.[J]创新教育2005(3).
        [3]郑家亮.让校园充满研究.       [J]创新教育2005(3).
        [4]康万栋.新课程改革与学校发展. [J]天津教育200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