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庭教育回归生活----浅谈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7期(下)   作者:朱文荣
[导读]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
        朱文荣
        湖北省武汉市光谷实验小学  433000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
        一只骆驼在沙漠里跋涉着。正午的太阳像一个大火球晒得它又饿又渴,焦躁万分,一肚子火不知道该往哪儿发才好。正在这时,一块玻璃瓶的碎片把它的脚掌硌了一下,疲累的骆驼顿时火冒三丈,抬起脚狠狠地将碎片踢了出去,却不小心将脚掌划开了一道深深的口子,鲜红的血液顿时染红了沙粒。生气的骆驼一瘸一拐地走着,一路的血迹引来了空中的秃鹫,它们在骆驼上方的天空中叫着、盘旋着。骆驼心里一惊,不顾伤势狂奔起来,在沙漠上留下一条长长的血痕。跑到沙漠边缘时,浓重的血腥味引来了附近沙漠里的狼,疲惫再加流血过多,无力的骆驼只得像只无头苍蝇般东奔西突,仓皇中跑到了一处食人蚁的巢穴附近,鲜血的腥味儿惹得食人蚁倾巢而出,黑压压地向骆驼扑过去。一眨眼,就像一块黑色的毯子一样把骆驼裹了个严严实实。不一会儿,可怜的骆驼就鲜血淋漓地倒在地上了。
        故事到这里结束了,不知道大家有何感想?其实,骆驼可以完全不用在意脚上小小的伤口。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更需要放宽心胸,善待生命、善待自己。“小不忍则乱大谋”,越是受到挫折阻碍,越需要冷静、理智,这样我们才能从容地克服每个困难,拥抱灿烂。
        反观我们自己的孩子,是否也有类似的表现呢:
        1、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乱发脾气、哭闹。
        2、受不了一点批评,一批评就不高兴,甚至哭闹,光爱听表扬的话。
        3、自尊心较强,好胜心强,好面子,非常在意输赢或得失,比赛、甚至游戏都不能输,输了就耍赖、不愿玩。
        4、怕困难,遇到一点问题就愁眉苦脸、就想退缩,不是想找大人帮忙就是想放弃,怨天尤人,根本连尝试的意愿都没有。
        5、特别娇气,做错了事,家长一说就哭。   
        6、不敢承认错误,老是用哭来推卸责任。
        7、从不寻求解决困难的办法,从不分析失败的原因。
        也许,我们应该要静下心来思考,为什么孩子们会有一颗玻璃心,经不起成长中的风雨挫折呢?大致有以下原因:
        一是孩子个体因素。孩子的个性存在差异,有的孩子属于进取型,做什么事非得完成不可,否则决不罢休,表现为有点挑剔、追求完美的倾向。有的孩子属于怕输型,做事情不够用心,也没有坚持到底的倾向,做事很容易半途而废,或草草了事。
        二是家长自身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通过观察与模仿父,母学习如何处理失败与挫折。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较多地强调或者暗示凡事都要赢,孩子当然也会以此为准则。
        有的父母自身缺乏承受压力和管理情绪的能力,喜怒无常,常常为爱预设条件,逼孩子勇敢,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如果孩子表现出色,就人前人后夸耀不已,而当孩子表现平常,则难免显露出失望的神情,用负面、消极的方式,去否定孩子,让孩子心理压力过大,却又没有科学的方法去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和负面情绪疏导,“逼着”孩子只许成功不能失败,以博得父母关爱的眼神,于是孩子自然无法承担生活中小小的不如意,出现输不起、挫折容忍力差的状况。
        三是家庭教育氛围。不当的家庭教育,是导致“脆弱心理”产生的最根本原因。作为父母,谁也不愿意让孩子经历苦难,尤其是那些在艰苦岁月中长大的父母,更是不想让孩子吃苦。因此,作父母的总是千方百计地为孩子设计美好的明天,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对孩子极尽赞美之词,却舍不得批评和管教……过分娇纵、百般溺爱是导致这种心理的最直接原因。这一类父母被戏称为直升机父母(helicopter parents),他们时时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监视”着Ta的一举一动,事事帮忙,样样满足。可能是爱之深情之切吧,他们总是担心孩子会受到一点点的伤害,想让孩子像小王子、小公主一样,一直在天真烂漫的童话世界里不要长大。但,这是不可能的,谁能一天数24次日落呢?
        那么,我们该怎样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呢?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一个能笑看一切的人抗击打能力必定会比一般的人强。具备很强的挫折抵抗力的孩子就是那些在困境中依旧能够快乐前行的孩子。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不妨试试以下几招:
        一、因材施教,根据孩子个别差异顺势引导
        同一挫折对不同的孩子产生的心理反映不同,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性格进行挫折教育。


        如果自己的孩子自尊心较强,好强、爱面子,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沮丧心理,对这类孩子父母不要过多地埋怨、批评,而是点到为止,多加鼓励;较自卑的孩子,本来对自己的能力就缺乏信心,父母切忌过多指责,而要多加安慰,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
        对于能力较强的孩子,他们是老师、家长眼中的好孩子,听到的大多是赞扬声,因此常常自信满满,这时,家长不能一味地采用赏识教育,不断扩大孩子的优点而忽略孩子的缺点,要适时针对孩子的缺点设置一些挫折,有时需要打击一下能力较强孩子的自信心,以增强孩子的挫折抵抗力。在能力较强的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应重在启发,让他们发现受挫的原因,放手让他们去解决问题。
        面对能力稍弱的孩子,我们应及时发现他们小小的优势,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勇于面对挫折。应该帮助他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制定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计划,使孩子能不断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逐步形成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二、接纳挫折,给予孩子面对苦难的勇气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既会有让人快慰的成功,也会有各种令人烦恼和痛苦的挫折。遭遇挫折是人生必经的坎儿。当挫折来临时,我们没有选择,只能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并作出自我调整。
        当孩子遭受挫折时不要太多担心为其寻找理由,过度对孩子进行弥补或过分地哄骗,也不必为了避免失败而小心呵护甚至包办代替。这样做,不能让孩子了解到真正成功的意义与失败的价值,也不能帮助孩子学习面对失败及成功,而这些却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功课。
        在挫折教育上来说,这是父母要做第一步:认同、疏解情绪。尤其是对男孩子,很多家长都会说:“就这么点小事,一个男孩子,哭什么哭,羞不羞啊?”让孩子从小与自己的情绪抗争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为情绪的流露太自然了,我们无法操纵自己也无法操纵别人的喜怒哀乐。
        孩子在面对挫折的时候,产生的压力或其他随之而来的负面情绪如果都能被父母很好地接纳,他也会渐渐习得情感觉察的能力,悦纳自己的负面情绪,那才是接下来解决挫折问题的情感基础。如果你很困惑到底要跟TA说什么才表示你在接纳TA的情绪?其实,一个拥抱就够了
        情绪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而抗拒情绪的存在才会带来问题。
        父母不妨积极肯定,相对同龄人孩子已经很努力以给与信心,还要给予孩子面对失败的勇气,明白失败是另一种学习途径,因其让我们印象更深刻以警醒。让孩子以后面对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引导其乐观地面对困难,积极地寻找各种方法去解决困难。
        三、重新定义,传授成功与失败的真正涵义
        孩子输不起,或不能面对失败结果的反应,也许出自于成人对失败、成功所赋予的定义。成功不等于一定要赢过别人才算赢!父母要将成功的含义,以浅显的语言告诉孩子:成功是把一件事情尽心尽力地完成,而非把别人打败。让孩子明白,事情的完成本身就是对自己的奖赏,而不一定需要外在的肯定。同时,也让孩子明白,失败可能仅仅是未能达成预设的目标,但是,失败有时会让我们获得更多。
        经常和孩子分享父母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让他们知道即使是父母也有失败的时候。不要总是觉得孩子小,和孩子讨论自己处理失败的方式及心路历程,会让孩子更了解父母,也更能思考成功与失败的意义。
        四、允许犯错,给孩子犯错误的权利
        有些父母总是对孩子的错误非常在意。事实上,孩子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一个孩子如果不犯错误,他就永远不可能长大。
当孩子犯错误或过失时,作为父母,千万不要着急、气恼,更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斥责孩子,甚至体罚孩子。
当孩子有过错时,其内心肯定会出现自责和冲突。针对这种情况,父母要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可以遵循“感化→说服→感化”,就是说,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重视情感的沟通。比如,父母可以先夸奖孩子说:“你做得不错!”“你已经很努力了!” 这就是前段的感化,因为这些语言对孩子来说比较容易接受。然后父母再指出孩子失败的原因,让孩子不断进步,这是教育的目的。最后父母不要忘了鼓励孩子:“如果你再努力一些,就能做得更好!”这样的正面教育就能使孩子自动地检讨失败的原因,减少下次犯错误的几率。
        我们作为孩子的父母其实最终的期望是:孩子能快乐幸福生活,然而他们的人生之路上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拦路虎。挫折教育的核心是陪孩子一同面对挫折。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能给予孩子情感、认知和思维上的全方位支持,不让孩子打无准备的仗,帮助孩子对挫折和失败有一个合理的、积极的习惯性思维,这些合理的习惯性思维就会形成一个牢固的防火墙,引导孩子去想:有哪些解决的办法?接下来,我该做什么呢?让他从小就一点点学会:有困难时,抱怨无用,逃避无用,但想办法却又可能解决问题,虽然并不一定都能成功,但至少值得一试。这种认知就会改变这些消极的情绪和行为。
        听了这么多,不知道你是否会像我一样有一丝丝失落:怎么办?我自己好像抗挫能力就挺差的,做事情也总是半途而废,常常也会忍不住怨天尤人……这样的我有什么资格去要求我的孩子呢?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别浪费时间在忧愁上啦。跟孩子一起成长吧,你我都与孩子一样,拥有更好的自己的权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