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策略初探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7期(下)   作者:施虹妍
[导读] 随着教育体系的一步步改革,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从最开始的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现在所提出的核心素养
        施虹妍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北碚 400700)
        摘要:随着教育体系的一步步改革,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从最开始的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现在所提出的核心素养,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相互渗透。阅读教学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一线教师应该对阅读教学目标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改变。本文以部编版教材具体课文的阅读教学目标设计为例,旨在探讨在核心素养大背景下,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在当下中国现有的课程体系中,核心素养的培养依托于各学科的具体课程来承担。于是,在核心素养这个大背景下,衍生出各个学科核心素养,诸如语文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等。依据具体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才是语文课程价值之所在。[1]语文课程作为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其核心素养体现在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发展学生的终生品质。而阅读课等同于语文课,因此,我国的阅读教学承担着语文课应承担的语文知识教学,语言规律的掌握和语文能力培养的全部(除作文课外)任务。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在语文学科中具有重要意义,从某个意义来说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是语文学科的最大价值。所以阅读教学目标的正确设计对阅读教学乃至语文教学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为了设计出更符合语文核心素养要求的阅读教学目标,本文将以部编版教材为例,对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实践策略进行初探。
        温儒敏主编在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进行编写完成过后,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是“隐在”教材里,不是“显在”的,在教材的呈现和教学中并不刻意强调体系的结论。[2]所以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发掘教材文字背后的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线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一、紧扣单元导语,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在最新版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者在每一个单元之前都编写了单元导语部分,但这一部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大多数教师所忽略。通过对此部分的研读和总结可以发现,新教材的单元导语内容虽然不多,但都采用了双线结构,从人文情感和语文素养两个方面,对单元所包含的课文教学进行指导,并具体表明了本单元语文核心素养的落脚点。
        以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语为例,“飞鸟在空中翱翔,虫儿在花间嬉戏。大自然中,处处有可爱的生灵。”讲清楚了单元的内容和主题,而“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3]不难发现一个单元里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现来自语文要素的整合。换言之,语文要素既是本单元的基础、背景同时也是本单元最后需要实现的目标。如何想象飞鸟的翱翔,虫儿的嬉戏,如何发现大自然处处可爱的生灵都需要一边读优美的句子一边想象画面来实现。虽然这三个语文要素表面上只对应了语文核心素养当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但实际上与其他三类都是具有一体两面的关系。优美相对于常态而言,因此涉及到了核心素养下比较、分析和概括的思维发展;不同学生的阅读经验期待视野不同,所以不同学生对优美句子的理解不一样,而这又体现出了核心素养下的审美鉴赏能力;优美句子的背后涉及到更多的文化背景这就又体现出了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所以,本单元的主线就是唤醒学生对优美句子的敏感,那么在本单元下的《古诗三首》中,所以本课的阅读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为“能根据优美的诗句进行想象,并能使用准确生动的话语描述出自己的想象画面”。
        二、聚焦课后练习,鉴选重点目标
        课后练习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一直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因为课后习题是编者意图的体现,是最直接的能帮助我们确立教学目标的板块,但笔者认为在语文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每一个课后习题都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被语文核心素养内在有机串联在一起的。所以课后练习的研读对教学目标的设计也有很多帮助。
     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花的学校》为例,课后第一题“朗读课文,想象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境”,而这个情境也就是贯穿在本单元当中的“有新鲜感的词语”;而课后练习第二题中的加点词也是所谓的“有新鲜感的词语”;第三题“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你喜欢这样的表达吗?可以仿照写一写。”有人说这是从习作角度设置的练习,但是寻找与前两题的内在共性不难发现,这种表达也就是所谓的“有新鲜感的词语”。所以根据对课后习题共性的解读可以得出结论,本文的语文核心素养就体现在对“有新鲜感词语”的敏感上。这样的核心素养是落实在了具体语言文字上面的。所以本文的教学目标设计应着重围绕着如何让学生产生对“新鲜词语”的敏感上。
        所以结合本文是教材中较为有特色的一首散文诗,笔者认为本课的阅读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为:
        1、能够快速阅读课文,并想象“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并能运用恰当的语气将自己想象的情景和情感读出来;(快速阅读能力,想象体会能力,朗读表达能力)
        2、能够体会“走过荒野”、“吹着口笛”、“互相触碰”、“拍着大手”这些拟人化短语,和“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等反问和口语化表达在文中的表达特点和诗歌意境。(寻找关键词能力,体会表达特点,语言积累与运用)
        三、比较异同,揣摩编者意图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现在的语文核心素养,在课程总目标变革的同时,教材内容也进行了多次的变革。所以通过对新旧教材版本的对比解读,揣摩编者意图,同样可以帮助我们设计阅读教学目标。
        以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为例,本文作为一篇“知识性”童话,借助童话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递科学知识。将2019年的部编版最新教材与之前的课标版相比较可以发现,2019年部编版在课后练习板块增加了第二题“小蝌蚪是怎么长成青蛙的?按顺序把下面的图片连起来,再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小蝌蚪是怎么长成青蛙的”这是科学知识而不是单纯的讲故事,为了方便学生理解,编者还添加了五幅图片,故事讲好了科学知识也就自然而然的知道了。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研读这道新教材增加的练习可以发现,这道题所要求的讲故事就是本文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现,而这也是编者的意图所在。讲故事的首要条件是能正确、流利、熟练地朗读课文;其次,学生需要按照正确的逻辑顺序讲故事;条件三,学生还要讲出不同角色的口吻;最后,学生在讲故事的时候还需要准确使用动词。而这四个条件要求也应该贯穿在本文的阅读教学目标当中。
        所以笔者认为本课的阅读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为:
        1、能朗正确理解“甩着长长的尾巴”、“披着碧绿的衣裳”等短语中动词的含义,初步体验语言汉字的生动形象和准确性,并能仿照这样的句子运用准确的动词造句;(阅读能力,词汇积累与运用)
        2、认识感叹号和问号,初步体会感叹号和问号的语气,在借助汉字拼音的基础上,学会用不同口吻朗读不同角色之间的对话。并能够结合课后习题图片和生活实际,掌握小蝌蚪的成长顺序,使用准确的动词和不同动物的口吻,用自己的话讲清楚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掌握青蛙能捕捉害虫的科普知识,养成尊重自然、保护动物的意识。(情感体验,口语表达能力)
        四、关注文体特点,把握语文核心目标
        课文作为教材中语文核心素养最重要的载体,每一篇的选取,都是编者在对语文核心素养进行深刻解读过后进行的选择,所以教师可以换个角度,以教材编写者的角度思考这篇课文为什么会出现在教材里?为什么出现在这个年级的教材?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思考,也有利于摸索出阅读教学目标。
        以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江南》为例,这篇古乐府诗的语文素养又体现在哪里呢?这首诗为什么出现在这里?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不难发现这篇古乐府与一般的古诗有着较大的差别。这个差异着重体现在诗文的后四句的形式当中,因其在其他古诗中几乎没有再出现过。所以这首诗出现在教材中,就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种古体诗的特殊形式有一种感性的感受,而这也应该是本文的阅读教学目标。换做一个理性术语就是“复沓”,但是教师不需要将复沓直接了当的告诉学生,也不需要让学生使用复沓手法自己创造一首古体诗。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就应该围绕着让学生感性的感受复沓形式这一阅读教学目标而进行,例如通过支架式教学,让学生想象鱼儿都去过哪里游玩?来引导学生感受“复沓”的形式美;让学生想象鱼儿在莲叶间如何戏耍,激活生活体验,来感受“复沓”的节奏美;让学生根据语言习惯“东西南北”来读一读,以此感受“复沓”的自由美,而最终的目标也是为了让低段年级的学生能够初步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五、结合语文核心素养设计阅读教学目标的原则
        (一)重点聚焦原则
        对于一篇课文而言,根据语文核心素养,应该确立有且仅有一个的核心阅读教学目标。如果目标设计过多、过杂,则不利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也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比如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结合单元导语和课后练习,可以得出阅读教学目标的核心是学会一边阅读一边猜想。而教师需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边阅读变猜想,带领学生探索边阅读边猜想的内容,引导学生掌握边阅读边猜想的方法。
        那么围绕这个重点,可以将本文的阅读教学目标发散为:
        1、在课文旁批的帮助下,初步体验一遍阅读一遍预测,学会顺着故事情节去合理猜想,在体会体会阅读乐趣的同时,感受老屋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品质;(阅读预测能力,情感价值观)
        2、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并提取课文具有暗示性线索的词句,品味课文的独特表现方式。(朗读体会能力、捕捉关键信息能力)
        (二)紧扣语言环境原则
        对于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还不应该脱离课文而独立存在。如何才能不离开课文,那么就必须联系文辞语境,也就是联系课文中的上下文;其次还不能脱离文体语境,也就是不能脱离课文的文体形式;最后还不能脱离文化语境,也就是常说的“知人论世”。例如部编版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围绕课文的语言环境,课程的阅读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为:
        1、能够对本首儿童诗的段落进行划分,并准确概括段落内容。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年迈、晶莹、寻觅”等新词的意思;(划分层次能力、概括能力,联系上下文分析能力)
        2、在了解雷锋叔叔事迹的基础上,从本文体味雷锋叔叔愿意克服困难帮助他人的美德。朗读时不仅能体现出诗歌问答性的特点,还能把自己的情感体现出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朗读呈现能力)
        (三)目标贯穿性原则
        最后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不仅需要贯穿在整篇课文当中,还需要贯穿在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一个学段,甚至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总过程中。只有这样整体性的目标设计,才能更好的落实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例如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教学目标涉及了关于阅读策略提取关键句的初步了解;而在下一课《海滨小城》中教学目标进一步跟进为掌握提取关键句的能力。可以看出在这里阅读教学目标不仅根据课文内部进行设计,还根据在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进行了总体设计,而这也需要教师具备单元整体备课的意识。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目标设计来源于语文核心素养而归于语文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目标设计更有利于学生走向全面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 亚,杨道宇.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教育探索。2016(10).
        [2]温儒敏.“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3]陈佳雨.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春意象古诗词教学研究[J].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