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文插图打造魅力课堂—以小学语文教材课文插图为例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7期(下)   作者:钱佳琪
[导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所实施的阅读教学应当充分将各种一种材料中的图画利用起来
        钱佳琪
        上海市奉贤区新寺学校 上海市奉贤区   201416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所实施的阅读教学应当充分将各种一种材料中的图画利用起来。本研究深度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教材的插图进行有效的运用,以此来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充分将插图的价值和作用发挥出来,引导学生更好的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对学生的兴趣进行激发,保障阅读教学的实效性,焕发语文课堂的光彩。
        关键词:部编教材; 课文插图; 应用
        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实施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当有机地结合文本和插图,对插图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以此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进行激发,进而帮助学生对文本材料中的内容深入的理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1]。本研究基于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对如何对教材中的插图进行合理运用,实施阅读教学活动。
        一、以插图激发学生兴趣有效感知文本
        斯宾塞曾说道“教育想要学生感受到愉快的体验,就应当让教育的内容体现出乐趣”。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非常多样丰富的插图。教育工作者就可以将文本中插图的直观性和形象性特点发挥出来,引导学生更好地对文本进行感知,以此对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兴趣进行激发[2]。
        (一)趣味导入
        教育工作者在实施阅读教学活动中,就可以通过插图的方式对新课进行有效的导入。通过预测、解读、观察文本中的插图,学生们就会对文本阅读生出期待的情绪,这样就能够使得课堂教学效益得以提升。比如说教育工作者在讲述《难忘的泼水节》这一课程内容过程。文本中对周恩来总理在1961年和态度人民共度泼水节的情节进行了阐述。教育工作者就可以对导入进行精彩的设计,首先将文本中的插图向学生们呈现出来,引导学生们对插图进行细致的观察,然后让学生们讲述一下“周总理在泼水节中,脸上有着怎样的神情,是怎样打扮的”,然后组织学生们进行自由的讨论和意见发表。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课题引出“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和傣族人民一起过一次泼水节。”一方面使得学生们了解了文本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得学生们对文本阅读的兴趣得以激发。
        (二)指导朗读
        教育工作者在讲述《邓小平爷爷植树》这一课程内容过程中,就可以引导学生们对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这一插图进行细致的观察,对在植树过程中邓爷爷的神态和动作进行揣摩。同时,将文本中的仔细、小心、精心、细致勃勃、格外引人注目这些关键词提炼出来,让学生们对邓爷爷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精神和态度进行体会,以此生出崇敬邓爷爷的情感,这对于学生感知人物形象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理清脉络
        实际上,插图可以看做是文字的另外一种补充,一些课文中配备的插图有多幅。通过紧密的联系各个插图,就能够为学生们呈现出完整的故事。教育工作者就可以引导学生观看插图,更好的对课文的脉络进行理顺。比如说教育工作者在讲授《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程内容过程中,文本将小壁虎向燕子、牛借尾巴的故事呈现出来,配有的插图共六幅。教育工作者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们来对照文本和图片,进一步对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进行培养。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们组合六幅插图一起进行观看,这样就能够对文本中的大体意思有所了解。然后再通过细致的观察,对故事的变化发展进行挖掘和发现,这样就能够更好的理解文本所要体现的内容。
        二、以插图构建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针对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文本中所传递的语言知识较为抽象。

鉴于此,教育工作者就可以对插图进行充分的借用,进而使得抽象化的知识更加具体、形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文本中的内容。
        (一)体悟主旨
        所谓的文章主旨就是文章所呈现的主题和意图,一些小学生很难深入的了解。所以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时应当引导学生们有效结合插图和文本对文本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理解,进而形成积极向上、正确的价值观。比如说教育工作者在讲述《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一课上内容时,文本中陈述的是毛主席在领导革命过程中,在沙洲贝村和战士们一起为村民挖了口井,使得这一地域的民众吃水问题得以解决。文中的插图是沙洲背的水井,另外在一旁立了石碑,上面镌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引导学生结合图文,对学生们时刻怀念毛主席饮水思源的感情进行感受,继而让学生们体会到当前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应当珍惜,这样就能够有效把握课文所呈现的主旨。
        (二)突破重难点
        实际上,在小学语文教材之中,一些插图所展示的就是教学内容的重点,因此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应当将插图的作用全面发挥出来,将复杂的问题简易化,帮助学生更好的对内容文本进行理解。比如说《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课程内容,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实际上学生们对这些拟人语句理解时较为困难。教育工作者可以先让学生们将这些小动物在插图中查找出来,然后让学生们对插图中的动物也脚印进行观察。这时,学生们就能够发现小鸡、小狗、小鸭的脚印和竹叶、梅花、枫叶是相对应的,进而就使得本章节课程内容的重点得以突破,使得阅读教学效率得以增强。
        三、以图延伸,启发想象
        (一)发展表达能力
        教育工作者在实施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们紧密联合插图和文本,展开想象,以此来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和想象能力,为学生之后的习作奠定基础。比如说《一分钟》这一课程内容教育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先对两幅插图进行借助,组织学生展。语言表达训练。第一幅图画是“圆圆睡觉、闹钟响了”这一情境,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对插图观察,发挥想象力。谈下“闹铃响后,你是圆圆,会怎样做”。一些学生表示会继续赖床,这时教师就可以将“多睡一分钟”引出,进而使得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在课文学完之后对第二幅插图进行展示“圆圆低着脑袋坐在座位上”,这时引导学生去猜想圆圆有着怎样的心理。这样的插图运用方式能够使得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得以发展。
        (二)深入情境
        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实施阅读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手段来对情境进行创设。而对于教学情境的渲染来说,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是一个最直接有效的资源,能够使得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得以拉近。比如说教育工作者在讲授《比尾巴》这一儿歌教学内容过程中,文本中通过问答的形式。将孔雀、鸭子、公鸡、松鼠、兔子、猴子尾巴的特点呈现出来,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引导学生们来观察六幅动物的插图,然后对情境进行创设。比如说“同学们,我们在体育赛场上都会比谁跑得快,比谁跳得高。今天大森林里有一场特殊的比赛,这些小动物们在比些什么呢?那么老师来告诉你,那就是《比尾巴》。大家来看,小动物们已经进场了。但是,你们来看,他们都忘记带名牌了,哪位小朋友能帮助他们?”这时学生们仿佛处于赛场之中,继而学习热情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
        钱佳琪 ,女,汉族,上海,1992.03.14出生,大学本科,任职于上海市奉贤区新寺学校,小学语文老师,常任教中低年级,初级职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