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策略探讨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7期(下)   作者:黄光华
[导读] “课程思政”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思政教育新理念,要求各学科把思政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和融合在课程教学之中
        黄光华
        广西南宁横县第二高级中学530300
        【摘要】“课程思政”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思政教育新理念,要求各学科把思政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和融合在课程教学之中。高中语文,作为母语教育,更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在课堂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就高中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策略探讨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正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是指语文可用于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目的是为了进行交流和传承文化;“人文性”则是指我们可以在词、句、段、文章中挖掘人文价值,让学生感受和思考这些人文价值,从而在长年累月、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用这些人文价值熏陶学生,从而实现语文育人的功能。由此可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文化的传承以及三观的教育等与思政课是有极高的契合点的,我们可以从这些契合点着手,使语文课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思政元素。
一、语文教学中融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所有断章取义、片面的观点看问题都是不可取的。高中语文阅读课程教学中涉及了不少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也构建了很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有意地融入关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以高一语文人教版《新民说》为例,梁启超提出“兼济天下”为公德,“独善其身”为私德,并且认为“我国民者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也就是他认为,在当时的中国,最缺乏的,是“公德”。在讲授这一课文时,教师可利用学生辩论的形式讨论“公德”与“私德”之间的关系,比如设置问题:为什么梁启超认为当时的中国最缺乏的是“公德”?“公德”与“私德”是否是相互割裂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社会制度的变革,我们国家依然“最缺乏的是公德”吗?通过这些问题的辩论,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得出以下这些结论:古代中国无“公德”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没能形成一个作为“公共领域的大社会”,同时当时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依靠血缘关系和宗族关系为基础,最重要的是当时处于封建专制的社会,因此梁启超认为当时中国缺乏“公德”有其合理性;“公德”与“私德”都是人生必须的道德,都是由个人承担的,同时两者还可相互转化,因此两者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更为频繁,这也导致了人们的社交范围,更向着公众化的角度发展,更重要的是,社会制度已经发生了变化,法律制度业也在不断地完善,因此,现在的公民,“公德”观念与古代社会对比,有了质的飞跃,现在的公民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和参与可见一端。

由以上这些结论,可以在无形中渗透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即“公德”与“私德”是联系着的、发展着的,我们必须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二、语文教学中融入人生态度的人生观教育
        人生观包括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态度、人生道路等方面内容,其中,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主要内容,是人生观最直接的表现和反映,它要回答“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的问题。高中阶段的学生,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仍处于人生中比较迷茫的阶段,“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这一问题,更是他们迫切想知道的答案。因此,我们可以在语文课程中进行设置,让他们感受作者通过文章抒发的观点、看法、情感,教师再加以引导,从而得出答案。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篇文章有着情感教育的优势,我们可以在学习“沁园春长沙”一文时,教师在激昂地朗读文章后提问学生:当时的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究竟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后,老师可以适当引导: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毛泽东这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们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从中也可以看出他的人生态度:有着乐观、奋发向前的信心和力量。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的人生态度。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也是语文德育的应有之意。
三、语文教学应强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理念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及爱国情感。以上表明,国家领导人对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高度的自信,我们也应在语文课程中让学生体会和传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可以借助语文课程中的经典作品,比如《屈原列传》、《春江花月夜》、《离骚》、《鸿门宴》、《项脊轩志》、《长亭送别》等优秀文章,深入挖掘其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讲诚信、守仁义、讲策略等时代价值及民族精神,使传统文化成为语文课堂中的一抹亮色。
四、语文教学中融入政治观教育
        政治观是指在社会中生活,对社会的制度、政治以及局势的变动作出的一些态度。在当今的社会当中,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青少年的应该要学会去面对和判断各种各样复杂的国际问题,最终形成正确的政治观。所以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课程当中,教师们需要引导学生们去树立好正确的政治观,从而也增强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意识。我们可以利用语文课程中的《脸皮蔺相如列传》分析两人的性格特点,蔺相如是有智勇双全、心胸开阔、善于言辞的外交家,廉颇心胸虽然狭隘,但勇于冲锋陷阵、勇于改正错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优秀的品质,同时也引导学生树立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内部团结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重要性的政治观。
        【结束语】总之,在语文课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思政元素,既可以挖掘语文课程中的优秀文化,扩展学生的阅读面,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提高学生语文阅读和辩证思考的能力,又可以在语文课堂上落实立德树人的德育任务。
【参考文献】
        [1]吴越.问道经典 取精用宏——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蕴含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列举[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10):46-47.
        [2]朱慧. 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现代文阅读中的“语文课程思政”问题研究[D].黄冈师范学院,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