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素养下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7期(下)   作者:黄尹娟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的推行,新课改关于为学生“减负”,提倡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黄尹娟
        渭南市蒲城县初级实验中学 7155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的推行,新课改关于为学生“减负”,提倡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核心素养理念是当代教育改革方法,也是教学必然要求,本文主要是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对核心素养下如何有效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展开了思考,希望借此来促进学生发展与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课堂
        引言
        核心素养是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学生的主体发展和认知成长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核心素养也是我国教育方针具体化的表现内容,有助于对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的转变。但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素质发展,阻碍其核心素养的渗透与发展。因此,本文从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核心素养的概念和意义、培养策略三个方面出发对此进行探究。
        1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思考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切实掌握学好语文的有效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有充分的指导,要多跟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前收集学生反馈,定期调整教学计划,这样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变得越来越高。
        2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2.1文化渗透欠缺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是文化渗透、文学品质培养的重点课程,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达成学习目标或教学任务,通常以灌输式的方法进行阅读理解活动,未能从实际出发,从文章的主体出发,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鉴赏与评判,导致学生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状态。同时,作答式的语言教育导致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处于浅显的层面,无法体会文化故事背后的情感价值。
        2.2教育思想落后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大多数的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注重对应试内容的讲授,忽视学生的主体发展状态,缺乏有效的引导手段,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向和思考模式陷入僵化的发展窘境。同时,部分教师依然沿用本位教育思想,保持对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缺乏对学生细节和学情的把握,导致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这不仅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还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得不到根本性的提升。
        2.3教学缺乏趣味性,学生兴趣不足
        受长期的应试观念影响,初中语文教学还不能达到实时的创新,在课堂教学主要仍是以老师的口头讲解为主要的授课方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所涉及的信息量匮乏,在课堂上缺少生动丰富的信息,信息量不充足,趣味性不强,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中,没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高度的学习热情,再加上学生认为语文学科的提分速度相比其他学科较慢,没有进一步去走进语文世界,便已经开始对语文失去兴趣。


        3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优化
        3.1培养学生主体化与个性化意识
        核心素养下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还需要从核心素养培养角度来强化对于学生主体化、个性化意识的培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过程与结论的个性化,让学生在课堂上逐渐养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从而真正有效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例如,在《综合性学习:人无信而不立》教学课堂上,教师即可联系实际生活举例创设情境,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和探讨的方式来探讨“信”的重要性,这不仅能够优化课堂教学,还能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世界观与价值观,让学生在生活中践行诚信,从而有效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最大程度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3.2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语文教师在初中教学课堂上需要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来对学生展开教学,通过有效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得以发展。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背影》教学的时候,可以指导学生采用诵读的方式来对文本内容进行复述,同时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文本中心段落,以此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也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扮演父亲买橘子、送橘子的场景,通过情境体验来揣摩人物角色以及情感,帮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心理变化,从而有效深化学生对于文本情感的把握,真正有效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3.3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一味地照搬教材、解析,不能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不好。一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知识储备、认真负责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等等。教师只有拥有深厚的基础,教学过程才能轻松简单,才能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也才能充分挖掘出教学潜质。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主,切实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创造性地讲解教材上的内容。教师要对教材有自己的见解,要善于发现、运用自己的独创性思维,挖掘出教材中的精髓之处,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将教材中的核心内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切实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
        3.4多元评价、激励进步
        俗话说,心藏暖意,可敌寒霜。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固然有高低不平参差不齐之差异,但教师要运用激励性评价语言不吝鼓励,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欣赏彼此的闪光点,构建多元评价暖意融融的温馨课堂。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文本的理解、语言的表达等方面的差异性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多元化评价、分层评价。因为这样的评价能使沉静郁闷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欢欣鼓舞有温度,能使自我封闭不苟言笑的学生重拾勇气扬鞭奋蹄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创新教学理念及方法,在课堂实践期间强化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同时不断强化学生对于语言文化的认同与理解,让学生在课堂参与与实践中构建出良好的核心品质与关键能力,真正在动态化生成课堂上发展自身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高酉鸣.对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考试(教研),2011(007):50-51.
        [2]杨尽芬.对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东方青年(教师),2013(018):47-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