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有序交流成就有效课堂—— 基于“核心素养”的科学课堂有效策略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7期(下)   作者: 王立锋
[导读] 探究仍是小学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
        王立锋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孙端中心小学  312090
        摘要:探究仍是小学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仅有动手操作是远远不够的。“动手”之后的表达与交流也是科学探究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交流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教师作为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要勇于采取新的组织形式、有效整合电子白板与传统交流模式以及养成良好的交流研讨习惯,让学生乐于交流、多元交流、学会交流。
        关键词:有效交流  组织形式   交流模式   交流研讨习惯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可见,探究仍是小学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仅有动手操作是远远不够的。“动手”之后的表达与交流也是科学探究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对所作解释加以检验,把自己获得的信息与他人分享,彼此交换,表达观念,实现共同构建科学概念。这个环节组织得好,画龙点睛,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所谓一堂课的高潮往往出现在这个过程中。反之,学生不明白做实验的目的,科学探究就只是过场而已。
        纵观目前的小学科学课堂,情况并不乐观,很多课中出现了探究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但事后却草草收兵,蜻蜓点水,或为交流而交流的现象,流于形式,交流讨论的有效性低下,不利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交流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教师作为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要勇于采取新的组织形式、有效整合电子白板与传统交流模式以及养成良好的交流研讨习惯,让学生乐于交流、多元交流、学会交流。下面,笔者将结合我镇开展的课堂教学实例具体来谈谈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选择灵活多样的交流组织形式,让学生乐于交流
        所谓交流的组织形式是指在交流互动时采取何种互动交流形式以及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组合形式。传统的交流多为师生之间的单一互动交流,交流的形式单一导致学生参与的面比较狭窄。采用灵活多样的交流组织形式,能够让交流更加顺畅,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交流中,使交流更加有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组内交流和全班交流的方式开展有效交流的尝试。
        1、组内交流
        为了使交流更好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许多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想互帮助、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知识的学习。
        小组合作下的小组内部交流,给与学生更多的交流主动权。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是一种智慧共享的过程。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下的组内交流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更是一种有效的交流形式。
        2、全班交流
        “两人智慧胜一人”,在鼓励学生合作探究的同时,领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义,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方法。

班内交流是小组合作探究的拓展与延伸,有效交流的关键是学会倾听,善于表达本组的智慧结晶。
        通过交流能及时了解其他同学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互相调整,提高交流能力,增进思维创新。使学生的智慧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使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不断深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二、有效整合电子白板与传统交流模式,让学生多元交流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大家交换一下各自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一下就是两种思想。”随着课堂教学互动的需要,电子白板已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资源的互动平台,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多元化交流。
        电子白板与传统的交流模式相结合,为师生提供了别样的交流互动方式,让学生的思维不再阻滞于组内之中,而是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的深度与宽度,更有利于思维的发散,使交流更有深度。交流汇报过程中,白板技术把全体小组的实验数据汇总在一起,使学生第一时间分享各种信息,不仅能展示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及时地了解别人的研究成果,还能纵横比较发现问题,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建构科学概念。
三、养成良好的交流研讨习惯,让学生学会交流
        我们经常会发现汇报交流时,往往是个别同学的独角戏式的表演,大部分同学还是没有参与到交流中,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倾听、思考、交流的习惯。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没有良好的交流研讨习惯,交流汇报就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建立一些可行的常规,培养学生讨论交流的习惯,有效地提高科学课堂效率势在必行。
        1、倾听的习惯
        在合作交流中,由于不善于倾听,就听不懂别人的意思,抓不住关键,更没有有效的交流了。因此,在平时的科学课上,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制定倾听的规则,例如:倾听的时候不能插嘴,不随意打断别人;认真吸取别人的见解,再与自己的观点做比较,形成思维碰撞。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地强化学生倾听的习惯,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长此以往,在汇报交流中学生会认识当自己的意见与别人有分歧时,既要坚持自己的,又要吸取别人的,这也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这样的思考背后的交流才能更加有效。
        2、交流的习惯
        以4人为合作小组开展讨论交流时,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一点也好。师生共同交流时,各小组都要有发言者,当发现别人的观点与自己不同时,要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辩论的氛围。比如:“我不同意某某的观点,我认为……”“我对某某的观点有补充……”平时的课堂上,我们也要这样训练学生,用上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辩论中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且会带动其他的同学积极地参与进来,这样的交流一定是有深度的。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可见,交流讨论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课堂中如果教师能够及时调控和有效组织,让学生去讨论、去交流,从而达到交流的有效与优质,这对于核心素养的形成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7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