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度融合探究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7期(下)   作者:司国虎
[导读] 中华传统美德就是指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存在过的、在今天仍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道德规范、行为等的总和
        司国虎  
        保定市第十七中学         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中华传统美德就是指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存在过的、在今天仍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道德规范、行为等的总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包括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诚信、守礼、责任等,这些美德同时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结晶。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主阵地,其中很多内容正是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具有高度融合的特点。两者不仅存在高度融合的必然原因,而且只要措施得当,就能很好地实现两者的高度融合。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  高度融合
一、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度融合的原因
1、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内容
        按照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极其重要的方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涵盖了很多的中华传统美德内容。比如七年级上册交友的智慧中真诚待人、善交益友、乐交诤友、诚实守信、正直善良、与人为善、遵守社会公德、公序良俗等。尊重老师中尊师重教;亲情之爱中孝亲敬长、家规、家训、家风;探问生命中珍爱生命、善待生命、敬畏生命。七年级下册青春有格中行己有耻、止于至善,在品味情感中成长中的传递情感正能量,集体生活成就我中与人交往要学会彼此接纳、尊重、理解和包容,学会友好相处,共奏和谐乐章中坚持集体主义。八年级在社会中成长中养成亲社会行为、合理利用网络中恪守道德、遵守法律,遵守规则中自觉遵守规则、严于律己、维护规则,尊重他人中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平等待人、换位思考、欣赏他人,以礼待人中文明有礼,诚实守信中真诚待人,信守承诺,做负责任的人中承担责任;积极奉献社会中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国家利益至上中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维护国家安全。建设美好祖国中关心国家发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年级下册尊重自由平等中珍视自由,践行平等。维护公平正义中坚守公平,守护正义。九年级上册参与民主生活中增强民主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守望精神家园中美德万年长一框题。凝聚价值追求中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构筑中国价值。共筑生命家园中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珍爱其他生命。中华一家亲中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等等。
        由此可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涉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之多、范围之广。
2、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
        纵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契合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特点,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将正确的价值导向与价值判断融入教材,凸显了德育课程的育人功能。这恰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大核心素养的内涵不谋而合。
        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是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发展政治认同素养,才能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好可靠接班人;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能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有助于他们在生活中依法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严守道德底线,维护公平正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着、坚定捍卫者;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有助于他们了解民主管理的程序、体验民主决策的价值、感受民主监督的作用,增强公德意识和参与能力,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3、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需要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六方面内容,这六个方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也是培养与新时代相适应的公民道德应当继承发扬的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立德树人”,并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正是贯彻习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要求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更是新时代学校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度融合的措施
        有专家学者认为“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融合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可行性:内容的可行性,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相容性比较高,为两者的融合教学提供了可能。目标契合性,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要求更加客观地看待事物,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形式共同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传统美德教育的形式相似,两者在教学上具备一定的共同性,使两者的融合成为可能。


1、使用新素材,做好传统美德的现代演绎
        一说到传统美德很多人立马想到的是几千年来耳熟能详,如数家珍的故事。比如,有关交友会提到高山流水、伯牙子期;提到尊师重教会想到程门立雪;对于孝亲敬长会有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有关宽容会有六尺巷;关于尊重会想到张良拾履和坐,请坐,请上坐;茶,泡茶,泡好茶;关于理解包容有宰相肚里能撑船、负荆请罪等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经典故事数不胜数。但家长和老师们常讲的往往就是这些同学们早已听过很多遍的故事,缺乏鲜活性。如果在课堂上还讲这些,试想有多少学生会有兴趣听?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生的知识面拓展都要求我们不断搜集整理现代或当下发生的、日常生活中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更具有亲和力和说服力。比如我们在讲角色不同责任不同时,可以结合今年疫情期间不同的人物所承担的不同人物来讲解。比如讲到尊重时可用当下大家比较熟悉的车让人,人让车,车让车,人让人来讲解。在讲到孝亲敬长的时候可选用最美孝心少年的事例等。
        很多影视作品片段、节目、短视频、公益广告、时政热点话题、期刊杂志、报纸、书本、网络上的文章等,都可以利用多媒体加以呈现,当做教育素材。但这些作品一定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公序良俗、积极向上等特点。
2、使用新媒介,做好传统美德的现代表达
        新媒介以它丰富的表现力、巨大的容量、良好的交互性等特点,更容易使课堂更加丰富、生动、充实、真实。如果利用的好,课堂氛围会越来越好,学生的专注度、参与度也会大大提升,帮助学生将视野拓宽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教学的目的更容易达成。
        新时代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老师用嘴讲传统故事,学生竖着耳朵听故事,然后谈感悟、讲体会的阶段。我们要善于使用新媒介呈现新素材,让新颖的方式新鲜的内容,阐述传统的美德,让新媒介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
        比如90后女孩李子柒,中国内地美食短视频创作者,用短视频这种新颖方式呈现中国传统美食制作过程,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展示家庭和谐美好,体现中华传统孝道,积极探索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非常成功,收货海内外粉丝无数。2020年5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官网发布消息, 李子柒受聘担任首批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
        我们的传统美德教育为何不能效仿这种做法?用这种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新媒介手段来做好传统美德的现代表达。
3、使用新方式,做好传统美德的现代感悟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似乎传统美德教育或道德与法治课只能采用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等常见方法,这些方法的共同的弊端是老师灌输的多,学生被动接收的少,情感变化和提升有限,而且不够显现,不易作出评价。我们不妨试试下面的这些做法。
        比如针对人物评价,可以组织同学们为感动人物编写颁奖词、针对社会热点话题召开辩论会;为了感悟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分组开展改革开放成就大搜索;针对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我心目中的抗疫英雄诗歌朗诵、连线采访当地的感动人物;针对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红色教育基地;针对尊师重教和教师节,可以组织同学们为老师做贺卡、写信;针对亲社会和承担社会责任,可以鼓励同学们做公益活动,走进社区、走向街头、走进养老院和福利院等;针对校园中和社会上的不文明行为撰写倡议书;针对孝亲敬长可以观看孝心少年视频、演唱相关歌曲、讲述亲情故事等。
        这些活动,不仅仅使学生在知识上有所拓展,在能力上有所提升,更要在情感上有所升华,在行为上有所变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到活动和课堂,通过亲身参与的方式,在活动中自我感悟、自我教育。
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度融合注意事项
        1、不可喊口号、唱高调。一说到道德教育或道德与法治教育,很多人都觉得是在喊口号、唱高调,假大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觉得不外乎如下几个原因。一是所选素材、人物离普通同学学习、日常生活过于遥远,可望而不可即,故事、事迹很感人,但是咱们普通人根本做不到。所以在材料的选择、人物故事的选定上要考量,动不动就是民族英雄、世界著名科学家、企业家、社会名流的做法不可取。学生一听大多会认为,美德很令人敬佩,但我做不到。我们要多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的具体事例。
        2、不可过于功利,期望得高分。道德教育的最后成效不是靠分数就能准确衡量的,也不是当下就能立竿见影、效果十分显著的。它是潜移默化,逐渐影响人、改造人、塑造人的一个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内隐性。其效果往往是很多年以后才能显现。
        3、不仅要重知,更要重行。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也要结合道德与法治的三维目标,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知识三个维度去开展,力求达成立德树人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使这些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到实践中,彰显到学生的行为中。
        总之,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能够高度融合。只要我们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以往相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就能让学生们喜欢上中华传统美德课,能比较轻松地学好它,并逐步去践行它。
参考文献:
        [1]朱德蘖.浅析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深度融合[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7.
        [2]卢婕.浅析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深度融合[J].神州,2018(7):157-157.
        [3]佚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8,No.458,No.461(20):47-49.
        [4]鄯爱红.公民道德与中华传统美德.光明日报.2019年01月14日
        [5]宋英方等。浅谈中学生发展的学科核心素养 全优中考,2020,Ⅰ,Ⅱ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