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视角下的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浅析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7期(下)   作者:施文光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被广泛地应用在学科教学中,其通过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来提高教学质量,但很少有教师将这一理念运用在班级管理中
        施文光
        云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被广泛地应用在学科教学中,其通过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来提高教学质量,但很少有教师将这一理念运用在班级管理中。教育心理学家通过实践发现,学生身上不仅蕴藏着学习潜能,还有管理潜能。因此,班主任要充分调动学生管理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从而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目标,进而增强班级管理的有效性。本文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如何实施“以生为本”视域下的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模式。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以生为本”
引言
        教育是一个国家治国安邦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更加关注。新课改实施后,不仅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了改革,也对班级管理问题提出了建议,以期通过班级管理为班级打造良好的学习硬件环境,以提高初中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现状与特点
        (一)班主任管理现状
        当前阶段,社会市场经济与信息的发展日渐全球化,这使我国社会体系也在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同时教育教学改革正在深入推进,导致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需要面临较多问题,对此,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改革与优化已成为必然趋势。但在开展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时,班主任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加之其他不定性因素,导致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实效性不高,未能充分发挥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其中存在多方面问题,如:班级管理理念尚未优化、班主任管理手段与方式落后,无法适应当下时代发展的基本需求、师生间缺少认真有效的沟通、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等,这些问题都是影响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
        (二)初中学生特点
        初中生正在由幼稚性逐渐转化为成熟性,处于过渡成长发展的阶段。学生进入少年期后,其身体形态也将出现一些变化,其身体机能正在不断完善,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也正在发生转变。总结而言,初中生的理性思维尚未成熟,在学习与心理发展方面依旧处于小学生特点。此外,初中生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不存在独立的思维性,在分析判断问题时不够成熟,这就导致初中生在面对一些挫折时容易自卑与泄气。不仅如此,初中生具备两面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愿受到过多管束,但在遭遇困难时又需要教师与家长的帮助。因此,针对初中生,班主任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时刻了解其心理动态变化,在遇到问题时不可放任不管,也不可采取极端手段,应采用合理有效的管理方式,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
二、“以生为本”视角下的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
        (一)“以生为本”,丰富课间活动
        课间是学生短暂休息、调整状态的时段。学生经过课间活动可以消除学习疲劳,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一轮的学习中。本来课间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很多学生却利用这一空挡做一些违纪行为,如追逐打闹、磕伤、碰伤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同学甚至屡犯,虽然班主任多次强调,但效果不甚理想。这给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提高课间活动的有效性,班主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思考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课间时间。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经过商讨他们认为可以开展一些丰富的课间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于是,班主任放手让学生制订活动方案,并制订出翔实的活动内容和流程。得到班主任的肯定和赞赏后,学生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班委首先在班里针对全班学生做出一个关于课外活动的调查,看学生都喜欢哪些课外活动,并根据调查结果设计了阅读组、篮球组、足球组、象棋组等形式的课外小组。每组选出小组长,负责器材的收放、活动的规则、小组成员的协调等工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加入其中的任意一组。从此以后,课间活动再也不是一盘散沙,学生有序地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感兴趣的活动,有打球的、下象棋的,还有阅读的。班主任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为每一组划分出适合的场地和区角。学生在自己的“地盘”内愉悦了身心,培养了广泛的兴趣爱好。由于每名学生都有事可做,打闹、争吵的现象大幅度减少。学生都忙着“玩”,大大优化了课间活动效果。由此可见,只要班主任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学生会为班级管理添彩、添色,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二)提升班干部的管理水平
        班干部是班主任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是班主任的传话筒,是学生的发声筒,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班干部的存在,可以更好地向学生传达班主任的管理策略,可以更好地向班干部反馈学生的行为表现,促进班级管理的优化。由此,初中班主任寻找班级管理的有效实施策略,应懂得加强对班干部的管理教育,提升班干部的管理水平。但是,部分班干部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好的习惯,影响了班级管理的效率,不利于班级的团结。这就需要班主任加强对班干部的教育,让班干部端正管理态度,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笔者在管理班干部的时候,先与班干部进行了交流,了解了班干部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然后又依据班干部的表现为班干部设计了学习方案,让班干部了解管理的知识,使班干部能够科学开展管理工作。对于管理态度不端正的班干部,笔者先是进行了批评教育,然后综合班干部的表现对其进行了评价,指出了班干部管理中的不足,鞭策班干部继续努力,用热情来对待班级管理,而不是敷衍了事。除此之外,笔者还定期组织班干部进行交流,反思自己管理中的问题,以此来强化班干部的管理思想,提升班干部的水平。
        (三)组织活动,提高凝聚意识
        首先,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教师,应明白班级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改变后进生,使其可以融入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中,班主任应明确自身教书育人的使命意识,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名学生,给学生平等的发展空间。尤其是把更多的关怀给予后进学生,这是因为每一名后进生在主观上并不想变成后进生,产生这种现象都有其背后的原因。因此,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班主任要给予后进生更多关爱、更多的展示机会,毕竟得到他人和外界的认可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和要求。关爱后进生,会使他们感受到关怀和温暖。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通常,一个班级只有一两名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并不能说明班主任教学管理有方,而解决了一个后进生的问题,不仅会帮助这名学生,也会使班级的整体学习风气得到有效改善,这才是班级整体层面的提升。其次,教师也应利用活动,让优等生带动后进生共同发展。比如,在诗歌朗诵、演讲、故事比赛等活动中,教师可以将优等生和后进生分为一组,让优等生带动后进生,这会凸显出班级的团结,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同时,后进生在得到优等生的帮助后,自然会感受到来自同学之间的温暖,激发其自主努力的动力。
结束语
        总之,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创新理念、方法和手段,将学生从传统的被管理的困境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成为管理者,使其积极参与管理,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自主管理的目标。班主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研究“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掌握更多的管理艺术,从而让班级管理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王海燕.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76.
        [2]邹伟.初中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的两个着眼点[J].科技创新导报,2017(3):190—191.
        [3]陈思婵.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新时期的教学管理工作[J].西部素质教育,2017(1):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