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与初中物理课程的衔接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7期(下)   作者:莫丽朵儿·木合牙提
[导读] 小学科学是自然学科的启蒙教育教材,如何对小学科学课程和初中物理课程进行合理地安排,从而完成小学启蒙学习向初中物理系统教学的过渡问题,是物理教师们应当关注的焦点
        莫丽朵儿·木合牙提
        新疆和田市 古江巴格乡中学 848000
        摘要:小学科学是自然学科的启蒙教育教材,如何对小学科学课程和初中物理课程进行合理地安排,从而完成小学启蒙学习向初中物理系统教学的过渡问题,是物理教师们应当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初中物理,小学科学,衔接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新课程改革后,对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以下简称小学科学)与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以下称为初中物理)的衔接有了新的思考。在小学阶段,科学课是学生的“最爱”,但在进入中学以后,特别是在学习物理课程的过程中,相当多的学生成绩下滑,学习兴趣也大大下降。其中的原因何在?除了与学生自身原因、教师教学方法等有关外,还与学生对物理课程不了解、不重视,小学阶段的基础知识薄弱有关。
1.2 研究背景
        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一些专门性的课程衔接研究例如,我国台湾地区就小学、初中课程的不均衡,开展了九年一贯制衔接教育模式的研究;美国在幼小衔接、英国在中高职课程衔接、北爱尔兰在中小学课程衔接也进行了不同方面的大量研究[1]。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科教学应从过分强调学科内容和知识点的传授转向关注学科素养的课程设计。

1.3 相关理论
        布鲁纳认知阶段发展理论指出,在人类的智慧生长期主要有三个表征系统,即动作式表征阶段、肖像式表征阶段、象征式表征阶段。布鲁纳还提出了“螺旋式课程”,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思想”,认为学习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材是学生建构的主要对象。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与建构。强调的重点是新旧知识的联系,关注怎样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2.1 课程标准
        第一个进入视野的真正的课程问题,是由斯宾塞于1859年提出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发人深思,它是课程问题明确化的开端。在课程改革或重建的过程中,当推行一套负载着新的期望和要求的课程标准时,往往会引出一系列基于“标准的改革”或“标准驱动的改革”。当前,我们正面对一场标准驱动或基于标准的基础教育改革行动。
2.2 教材
        历来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在历史上,教材出现的比较早。伟大的教学家孔子在春秋时期就开坛讲学,据说孔子编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经”,“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司马迁所说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就是孔子用来教授弟子的六门课程,或者说是六本教材。可见,教材在我们国家的历史源远流长,对于推动中华民族的文明演进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1 课程目标的比较
        《科学课标》对教育目的做了如下说明:“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能力,使他们受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祖国、爱大自然等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概括起来是从知识、兴趣、能力、思想教育四个方面提出的。《物理课标》的课程目标是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都有具体的解释内容。不妨把《科学课标》的教育目的分别纳入这三个维度:①知识与技能: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知识;②过程与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能力;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受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祖国、爱大自然等思想品德教育。和《物理课标》三个维度的具体内容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物理课标》对“浅显的科学知识”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和掌握要求,使教材编写者有明确的方向。

在技能方面突出学生应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这些内容在《科学课标》中均没有体现,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在初中阶段只能从零开始培养,不可有大的坡度。
3.2 教学方法的比较
        通过观察小学科学课程课堂教学发现,小学科学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掌握并能自觉采用讲授、谈话、讨论、实验、自学等传统教学方法,并且在这些方法的应用中初步体现出科学探究的思想萌芽,但由于小学生自身心理特点,小学生学习时常常缺乏思维的参与过程,机械模仿、记忆现象比较普遍,没有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中除了上述的常用方法外,更强调探究式教学,即强调“授
人以渔”的方法,重视唤醒学生处于沉睡状态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4.1 培养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内驱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对物理学有了兴趣,才会主动积极的学习,才会顺利跨越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的台阶。
4.2 洞悉学生已有科学知识,合理铺设上升台阶
        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原有知识基础是新学习的重要内部条件之一。在物理教学之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小学科学教学课标的基本要求和知识范围,然后将教学设计建立在小学科学课基础之上,做到衔接自然,降低思维台阶。
4.3 收集学生前科学概念,做到教学有的放矢
        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既是学生认知结构的表现,受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同时也是学生在非正式教育情景中自我建构的结果。学生对自然现象,生活问题感到好奇,引发观察,提出令自己满意的解释。这一过程凝聚着他们的努力,因此这些解释一旦成为学生自身较为固定的认识便具有稳固的地位,不但不易转变,而且还会对学生的观察、推理、因果判断等思维活动产生影响,具有顽固、广泛等特点。儿童的前科学概念往往建立在生动、具体的直观性基础上,他们对看得见、摸得着、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形成较多的前科学概念,而对于那些微观的、宇宙的和比较抽象的物理知识,则很少有相应的前科学概念。
4.4 渗透科学探究思想,全面提升学生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但小学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时,不重视渗透科学方法,很少给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机会,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把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追求目标之一,这正是物理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教师的要求。无论课内,还是课外,我们都要积极地创造实验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不断内化科学探究思想,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4.5 重视情感教学,健全学生人格
        情感教学不仅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乏情感的教学不可能培养出具有整体生命意义的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重视情感活动和情感培养。
        (5)结合教材,介绍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成才的故事,通过这些事迹,让学生体验物理学家成长过程和他们的情感经历。
4.6 加强学法指导,促进学习习惯的养成  
        学生在学习小学科学课时,身心处于完全放松状态,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不会有严格的要求,学习方法自然“百花齐放”。进入初中阶段后,物理课变成一门需要考试的“主课”,许多学生在心理上不适应,学习方法出现一段真空状态,不及时调整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小学科学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科学知识,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培养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因为小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课标对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高的要求但进入初中后,学生将面对许多知识应用的练习题,必然使他们心理上不适应,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练习方法的引导,由简入易,使学生逐渐适应。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