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教学法的应用探究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7期(下)   作者:柯剑波
[导读]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所以正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与探索的热点
        柯剑波
        大冶市罗家桥街道办事处桃花小学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所以正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与探索的热点。但是目前有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表面看十分热闹,但实际上教学效果并不好。因为热闹的背后,我们也看到许多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为了追求一些明星教师的做法,每逢公开课就机械植入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关键词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问题;策略
        1 小组合作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关注的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由于思考时间短暂、课堂秩序散乱、设置内容机械等因素,致使小组合作学习常常表现出机械,流于形式等现象,学生们看似“合作”得热热闹闹,实则徒有“合作”之表而无“学习”之实。现在许多教师的公开课,常会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身影,但细看就会发现存在很多问题,课堂教学质量也会大打折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了一些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出现的问题,如下:
        (1)课堂内容设计过于机械与枯燥。小组合作学习是通过小组内学生的分工合作,共同来完成学习任务。但在合作学习中,有些教师忽略了这一点,设置的互动内容过于机械,调动不起学生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如一位教师教授“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时,先复习完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后,开始提问:“我们知道运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进行整数的简便运算,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运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运算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研究一下。”试想,这样一个问题真的值得小组合作研究吗?往往这种单调枯燥的小组合作学习内容,会使学生逐渐感到厌烦,失去参与讨论的兴趣,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究其原因,教师没有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出新颖,具有实际意义的互动内容,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
        (2)学生缺乏足够的互动时间。有的教师为了课堂教学的完整性与教学任务的完成,往往只留给学生2,3分钟的讨论交流时间,学生们刚开始进入互动状态,老师就做回了课堂的主导者,结果学生缺乏足够的互动时间,交流并不充分,仅是蜻蜒点水,流于形式。教师只是一个“优秀的”旁观者教学中教师应该是组织者与引导者,不应只是一个“优秀的”旁观者。而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常发现教师分完合作小组,布置完合作学习任务后,学生们开始了积极的交流讨论,而教师往往只站在一旁,冷漠地看着学生们互动,对学生们讨论的过程与结果并不在意,少数教师也只是象征性的来到学生中巡视下进度、组织下纪律。实际上是借机把讨论结果告诉学生,让他们一会回答提问时,能更贴近正确答案,这样表面看起来合作学习的效果是非常有效的,但实则不然。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教师要求小组合作研究以下问题: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平行四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教师布置完任务后就任由小组自行研究,其实这几个问题对于刚接触平行四边形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的,由于缺少教师的指导,学生的研究结果有些不尽人意。那么这位教师就是不明白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定位,教学时与学生缺乏足够交流沟通,师生在知识和情感层面不能产生共鸣,不能引导学生为追求知识而深入探究的兴趣。最终结果只会是教师不了解学生讨论的结果及对问题的理解的程度,学生也不了解知识最终来源的真相。
        (3)教师忽略了及时的评价与总结。教学课堂上学生进行完讨论和互动之后,教学活动不应到此结束。不要忽略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以及总结,这也是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保障。讨论完成后,教师要对学生学习和讲解过程中,对知识点理解的不足,不深刻和不全面的地方重新讲解,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同时还要针对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加以总结分析,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思维方法的不足,以便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加以弥补,逐步达到养成良好与正确思维习惯的目的。
        2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1)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有效性最大化,使学生的互动过程更加有效,就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保证。教师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让学生充分互动、交流、探索,才能逐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和探索学生知识的来源,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创造。小组合作学习应做到: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得出结论,让学生参与其中。
        如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一课中先安排他们独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思考:怎么样计算一个面的材料大小?那么6个面呢?
        2)你觉得文具盒的材料大小是什么数学问题?
        3)你是否用另外一种方法计算同形状大小的长方体。三个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逐步推进思维从形象到抽象,引导学生提炼数学方法,形成统一的数学思想。给予他们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再进行合作讨论,这样的思维过程更有效率。合作学习时间管理是指为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预期教学目标,通过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关教学活动进行系统预设、组织、引导、调控、创生,使时间资源尽可能发挥其自身价值、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组织实施的行为。
        (2)运用科学分工。思辨式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学生分组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内异质”是指同一小组内的成员在学习风格、成绩、能力、性别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有利于小组内的互助合作。“组间同质”是指各小组间成员的构成基本一致,以利于小组间的竞争和评价。合作小组的大小与构成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根据任务的性质、完成任务的条件、组员合作技能状况以及可支配的时间有所不同,通常以4人为宜。每一步任务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强。另外,小组建设应与班级文化建设整合,根据班级特点和小组特点设置别具一格的组名等,小组内要倡导“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量化设计每一位成员的具体任务实现有效合作。要是小组合作能有成效性,还需要合理安排小组组员、讨论过程中课堂纪律的把控,以及讨论过程中教师行为的跟进。小组的组合形式,以四人为一组,按异质组合,一般两位学优生、一位中等生、一位学困生。组长调配任务,代表发言进行学分登记,优生、中等、学困生发言依次按1、2、3分计入,学困生发言加得最多,这样使得优生更愿意辅导后进生。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调控好纪律。一般要求学生起立、头聚在一起进行安静的讨论,声音只有本小组听到。任务一分配刻行动,杜绝一切与主问题外的杂事讨论,教师在前1-2分钟时给马上进入讨论状态的组加分。讨论过程也要不断关注有没有学生不专心。小组讨论时教师每组都进去聆听指导一下,以便掌握第一手资料,便于开展后续教学。因此小组合作最佳人数不应该超30人,组控制在4-5组为适宜。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充分发挥小组的积极作用,提高个体学习动机和能力的教学形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合作,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教师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获得起到辅助与引导作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使学生们都有机会加入到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互动,交流,探究获得知识,激发学生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的同时又发挥出群体的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打造一个让学生积极、放松,主动参与的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慕卫星.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新一代:理论版,2020,000(003):P.131-131.
        [2]王海蓉.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分析[J].天津教育,2020(24):109-1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