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健 何小丽 刘春容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长乐小学校
摘 要:语文学科是我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因为其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它在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更是每位语文人所关注的重点。小学阶段的语文是学生日后语文学习的基石,而小学语文的作文更是基石中的中坚力量,因此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途径的探析也具有其实际意义。
关键词:特点 现状 创新途径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义务教学的重要部分,关于对语文性质的认识,在新课标标准中有十分明确的定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语文同时具备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即指语文在生活中的应用,人文性即指语文在文化精神层面的引领,故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着力体现这两种属性。作文由于其在检测中的分值最高、教学过程延续性最长、写作方法多样的缘故,决定了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作为重要的版块更是引起了语文教师的重视。本文将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途径进行探究。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特点和现状
1.1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特点
1.1.1习作类型以写景、叙事、记人为主
纵观人教版小学六年十二册书本中对于作文教学的内容安排,我们不难发现,低段(1-2年级)主要以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为主,中段(3-4年级)和高段(5-6年级)开始每个单元都习作要求,而习作类型大多为写景、叙事、记人,仅五上第七单元为读后感、五下第一单元为写信、五下第三单元为发言稿、五第五单元为缩写、五下第六单元为研究报告、六上第二单元为读后感和演讲稿、六上第六单元为诗歌,共七个单元涉及到其他的习作类型。
1.1.2习作要求呈阶梯状分布,符合学生的学习发展
从习作类型的分布中不难看出,应用型的习作重点分布在高段,因为高段的学生有较多的知识储备,且对于各类生活场景中需要用到的应用型文章有所接触和了解,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学习发展。
1.2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目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对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进行阐述:
1.2.1作文教学模式化,缺乏创新
小学语文课改进行的如火如荼,教师们也意识到需要改进作文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但是仍有不少老师容易将自己的作文教学模式化,未能根据习作类型进行不同的教学,教学的过程缺乏灵活性、多样性和创新性,学生容易出现思想僵化的情况。
1.2.2作文写作套路化,缺乏情感
学生在习得作文的写作方法、不同文体的写作格式之后,容易进入一个模式化的写作套路中,用一种方法写遍天下事、用一种内容说尽万般情,而这样的习作往往缺乏真情实感;当然,现在学生的学习状况也制约着学生对习作素材的积累,学生们缺乏对生活的体验,也容易导致在写作中缺少真情实感的流露。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途径探究
2.1以学习、生活场景为依托,关注细节,积累素材
小学作文一类文的评分标准中有提到“精心选材”这一内容,何为精心,如何才能称得上精心,这是见仁见智的。笔者认为选择的材料是贴合主题的,源于生活的,能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的便为精心。我们的老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会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即材料过于老套单一,导致学生习作的重合度过高。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主题是“父母的爱”,很多学生在习作中写的事例便是生病时父母将自己送到医院对我细心照顾。我们不能否认,当孩子在生病时父母的细心照顾的确是爱的表现,但如何能在众多素材中脱颖而出,让人耳目一新,这便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需要教授给学生的。
以“父母的爱”为例,笔者是这样引导的:首先,拿出素材相同的2-3篇文章,让学生谈谈看了相同素材文章的感受,得出结论——我们要让自己的作文素材个性化;其次,从“生病”的素材衍生,让孩子们结合生活实际想想,当你生病时,除了看病外爸爸妈妈还会做什么事来,并让孩子们把想到的各种举动写在黑板上;第三,让学生发散思维,想想除了生病,还有什么时候爸爸妈妈的举动让你感受到他们的爱呢,再让孩子们把想到的内容写在黑板上;第四,老师对板书的内容进行分类总结,让学生明白,原来父母的爱的体现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可以挑选的素材有那么多;第五,让孩子们挑选其中一个素材进行习作练习。
2.2以写作课为主体,辅以写作微课
写作课的安排可根据教学大纲进行,而写作手法的教学或者习作修改等内容可以通过写作微课的形式进行讲解和巩固。写作微课因其教授时间短、知识点集中的优势,在现行的写作教学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人认为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也应该将微课的方式作为整体写作教学的辅助,有助于学生对各类知识点有更好地掌握。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秋天的图画”中,其习作类型为写景,因此需要运用到各种的写作手法,学生常见的有比喻、拟人、排比等方法,为了能让学生对这些写作手法有更好地认识,可将每一种方法单独做成微课,时长控制在十五分钟,一节微课对应一个手法,老师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结合学生对手法的掌握程度,有选择性地进行微课讲解,起到有的放矢的作用。
2.3习作以面批为主,学生互改互评为辅,激发兴趣
本着“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起着引导的作用”的宗旨,在作文批改和评价过程中,本人采取了以面批为主,学生互改互评为辅的方式。此举措的意义在于,面批时能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评价,并且能实时地发现问题、解决反馈;学生互改互评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在帮助别人查漏补缺时适当地提醒自己。
三.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小学教育教学大纲不断改进,对作文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小学生进行语文作文学习时,教师应该对学生日常生活进行引导性的积累,增加学生的素材储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方式上有所创新,不能固步自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希让.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实现个性化作文的对策研究[J].考试与评价,2016,(01):118.
[2] 陈映洁. 对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实践的几点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 33: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