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晓容
重庆市合川太和中学,重庆 合川 401555
摘要:地理核心素是学生地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性体现,同时也是这一课程教学的重点,教师应当以其为导向组织教学活动。在地理核心素养的指引下,教师应当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些科学、合理且针对性较强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并以此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进而在提问与回答的课堂互动中掌握更多知识,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问题教学
引言
素质教育中强调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作为地理教师要深挖所教课程中所蕴含的人观念、区域认知、地理实践等内容。在教授这些内容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意识,促使其今后在遇到一些现实问题时能够自觉的应用地理思维来思考与分析问题。核心素养给高中地理教学指明了方向,也明确的总体教学目标,有助于这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课堂提问注意选择恰当时机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来提问,以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注意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对开展形式进行改革,结合教学目标来科学设计问题,以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提问,促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各种地理要素的含义,发现各种地理事物之间的关联,进而能从客观的角度认识地理。
如在学习《地球与宇宙环境》时,首先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就可以提出“地球位于太阳系的哪一个位置呢?”以此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其次在学生初步阅读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可以继续提出问题“人在地球中生活其必须条件是什么?你知道八大行星的结构与特征吗。”此时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促使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来掌握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情感。
二、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区域认识
结合新课程标准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有效地课堂提问实现对学生区域观念的培养,进而增强其地理核心素养。实际上提问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其自主的学习与探究,教师在此过程中承担着引导者与组织者的角色。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地理模型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通过视频或动画的方式来展示地理实验,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地理课本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并且教材的编排是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作为教师就是要深入挖掘其内涵与价值,将知识传递给学生。
以《水圈与水循环》这一内容为例,为了让学生了解水运动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入“漂流瓶”故事情境。在这一情境中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如“漂流瓶从一个地方到达了另一个地方依靠的是何种动力?”“如果漂流瓶没有漂走而是沉入了大海,则在多年之后可能会被哪里的人发现。”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这一情境中展开了思考,并通过分析了解大了水运动的特点,实现的教学目标,增强了自身的区域认识能力。
三、结合现实问题培养学实践能力
作为综合性学科,教师地理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更要以多种方式实现对其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正是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结合一些现实问题来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城市郊区环境进行调查,以实现对学生地理观测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在课堂提出问题,学生则需要利用课下时间来搜集资料并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结合地理教材与自身实际操作,实现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此外教师还看可以引导学生应用地理学科知识来了解一些现实问题,如在3s技术讲解中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大家是如何来上学的?”。有学生回到乘坐公交车,有的乘坐私家车,但是总会遇到一些路口堵车的问题,教师可以就此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方案解决交通堵塞问题。首先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信息化系统与遥感技术等了解到各个路口的交通拥堵实况,明确问题的关键。其次则可以利用GPS系统来了解路面情况,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疏散方案,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地理课堂的教学形式实现了创新,师生之间合作解决了实际问题,也促使学生意识到了地理知识的价值与作用。
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核心素养是总教学目标,其不但为知识教学提供了方向,也有助于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具体而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地理教材提出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促使其更好的理解相关知识。例如深挖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结合现实问题培养学实践能力,但是要注意提问的时机,实现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如此一来才能发挥出其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其探究意识,促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覃晴.基于地理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学生·家长·社会(学校教育),2020(3):0229-0229.
[2]刘顺霞.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000(006):P.46-46.
[3]马晓梅.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分析[J].天津教育,2020(5):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