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7期(下)   作者:李运梅
[导读] 在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未对语文课程教育形成影响
        李运梅
        新河县教育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河北邢台 055650
        摘要:在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未对语文课程教育形成影响。中学语文教师不但要正确掌握教材,认真研究语文教材,明确德育教学的入手点,还应解决好德育和中学语文教育相互间存在的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唯有妥善处理二者的关系,才不会产生喧宾夺主的状况。语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将正确引导中学生发现并分析文章中最震撼、最感人的语言文字,明确重点,形成共鸣,进而增强自身体会,在不知不觉中教育中学生,塑造其良好的思想与灵魂。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1 引言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只强调课本中的知识,对学生的德育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这种做法对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要重视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2 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德育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初中在教学当中虽然比较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部分教师在选材方面经验不足,导致语文教学内容与相关的德育素材没有进行有效的融合,再加上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的时候,德育内容比较单一,进而导致学生的思想品质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并且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的时候,脱离了社会现实,在实践过程当中得不到有效的实现,大大降低了初中语文德育工作的效率。此外,有些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对文本当中所蕴含的德育知识进行片面化理解,在思想上认为德育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错的就可以了,从而导致学生对相关德育知识并没有进行深层次理解,进而也让语文德育教育发挥不出有效的作用。另一方面,学校是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是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地。在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下,将语文教学与德育相结合, 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帮助学生抵御西方文化的侵袭,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我们就要针对语文教学当中对德育渗透出现的不足进行相关的优化和改善,并制定出以下几个有效策略。
3 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3.1 因材施教
        教材是语文教育的主要载体。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每一道思考题都是专家精挑细选出来的,思想性很强,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伦理道德和感人的艺术形象。如教材中提到的墨子的“兼爱”、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伦理道德观的体现,充满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历史责任感。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教材,充分挖掘其中道德教育的资源,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1)要找准切入点。语文教育虽然承担着道德教育的功能,但这一功能是蕴含在正常的语文教学当中的。由于中学语文教育的对象特征,从教学的实践来看,简单的、比附性的道德说教不仅不起作用,往往还会适得其反。(2)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这说明语文教学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每一篇语文教材都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这些优秀的道德品质是几千年来人们道德活动的结晶,必然会和每一个人产生心灵的共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种共鸣,利用朗读、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对美好道德情感的向往,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3.2 经典故事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是一个枯燥而漫长的过程,部分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德育知识。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只会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无聊,不能很好地实施德育,更不能完成相关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上适当引用一些经典的道德故事,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兴趣。例如,《赵孝争死》这一故事,讲述的是汉朝时候,有赵孝、赵礼兄弟俩,兄弟很友爱。有一年遇到饥荒,一伙强盗进村劫掠,把弟弟抓住了,并要吃了他。兄长赵孝就跑到了强盗那里,求那帮强盗们不要吃他弟弟,赵礼可以由我来顶替,我来给你们吃。兄弟两人为保全对方,互相争死,强盗也被他们兄弟间的情意所感动,就把他们兄弟俩都释放了。教师在讲授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动态播放,让学生懂得要爱护兄弟姐妹的道理,进而理解亲情的可贵。
        3.3 个体关怀
        初中生即将步入青春期的动荡阶段,此时其虽然在思想与认知上获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各方面却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并且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心理容易受到伤害,对外界的言论比较敏感,甚至会出现行为失控等问题。近年来,不少青少年轻生、故意伤害他人的事件频繁发生,为我国教育事业敲响了警钟,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加强人文关怀,让学生形成珍爱生命的意识,并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对此,教师应发挥语文教学优势,从阅读与写作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教育,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增加对学生个体的生命关怀,让初中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他人的关心与爱护,能够自觉地保护自己与他人的生命。
        3.4 社会实践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为了进一步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还要注意拓展德育教育的范围与空间,通过开展一系列与德育教育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提升德育教育的整体效果。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可以极大地开拓初中生的眼界,增加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促使他们积极投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很大帮助。但是无论组织学生参与何种类型或形式的社会实践,都要考虑现阶段初中生自身的认知情况,尤其是要尽可能地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趣味性。例如,可以抓住国庆节时机,组织学生开展朗读比赛,期间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朗诵自己搜集到的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内容,以此培养他们朗读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与精神;在假期的时候,可以专门组织学生开展有关义务劳动的一些公益活动,如周末到公园捡垃圾、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或者到社区去做义工等等,借助这些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都有利于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比如,通过慰问孤寡老人有利于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的良好道德品质;通过社区义工服务,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他们服务社会的能力,尤其是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形成理论联系实践的正确思路,这对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有很大帮助。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是将语言和思想汇集为一体的课程,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时间的工作。怎样把德育工作合理正确渗透到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让中学生在学习进程中主动接纳各种思想教学,协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需要所有教学工作人员去进一步尝试和探究。
参考文献:
        [1] 左超 .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德育的思考与实践 [J]. 新课程:教育学术,2016(8):14.
        [2] 李斌,罗海霞.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进行德育渗透 [J]. 华夏教师,2019(20):18.
        [3] 李优振.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策略探索 [J]. 赤子 (上中旬),2016(23):2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