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怡
陕西省大荔县城郊中学 715100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步深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逐步渗透德育,增强中学生的道德意识、提升文化素养,使中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优秀的品行、高尚的德行、良好的精神,充分践行“少年强则中国强”的观念。教师要注重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创新,从新颖的形式、特别的内容、奇妙的方法中,增强中学生的德育,帮助中学生培养德育思维意识,增强中学生的学科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德育
引言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实现立德树人,以德育人,这是新时代语文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任务。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而言,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知识和文化,还要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端正的价值信仰。
1德育与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内在联系
对于中学语文这门学科来说,其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德育也能够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与语文这门学科存在较多的契合点,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具体来说,德育和语文教学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相应的辅助工具来讲解相应的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掌握丰富的德育知识,既可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也能够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对语文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不同的方法向学生讲解语文知识,让学生能够形成较强的爱国情感,尊老爱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其他的学生能够相互帮助,这些教学目标都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将德育教育内容作为载体进行语文教学,这样能够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养成健全的人格。经过将德育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既能够掌握丰富的语言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使学生对语文知识具有较强的领悟能力,在根本上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除此之外,德育教育和语文教学之间能够相互影响,在思想政治理念的传播下,学生的价值观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经过讲解相应的德育内容,学生能够改变自己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了提升,使学生可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把握文章主旨,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问题现状
2.1脱离文本,架空分析
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问题之一是,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渗透是表面的、形式的。教师在德育渗透的方法上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客观认识规律,只追求表面的德育效果。比如有一节语文课,课的内容是《本命年的回想》。到了新年,老师问同学:“你过年怎么这么开心?”同学们纷纷回答,因为可以吃到好吃的,可以穿新衣服,可以有很多压岁钱,可以买很多玩具等等。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很热情,回答问题很热情。从这些回答来看,首先大部分同学的回答都是基于个人感受。其次,学生对新年的理解更多的是在物质层面,甚至有些学生表现出了对快乐和安逸的渴望。但是《本命年的回想》的思想主题并没有很好的理解。刘绍棠对风土人情的热爱,对天真、可爱、勤劳、淳朴的乡亲的讴歌等人文因素,并没有被学生们深入挖掘和体验。这时候就需要老师拨一点,让学生试着了解作者刘绍棠先生喜欢过年的原因,并进行深入的探讨,让学生发现人性的美好,了解新年对作者的意义。也可以让学生对新年的意义停留在单纯的物质层面,从而体会到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珍惜美好的生活[1]。
2.2抽象说教,脱离时代
虽然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德育,但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却相当单薄。
我们对文本某些主题的理解过于政治化和简单化,重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而很少涉及学生个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德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奉献精神,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化发展,使学生脱离了时代的发展。进而对学校的德育产生怀疑甚至不屑一顾。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教育以“重义轻利”为主导思想。虽然改革开放给人们的思维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传统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也使我们的道德教育更加注重群体意识的培养,而缺乏人格和情感的培养[2]。
3中学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
3.1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德育教学
教材是语文教育的主要载体。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每一道思考题都是专家精挑细选出来的,思想性很强,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伦理道德和感人的艺术形象。如《论语选读》,重点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这一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并遵循“仁者爱人”的做人原则,净化自己,帮助别人,关爱社会,为和谐社会的建立贡献自己的力量;《楚辞》让学生通过屈原的作品和屈原深厚浓烈的爱国感情产生共鸣,进而增强对祖国的热爱,自觉维护祖国发展的大好形势。此外,教材中提到的墨子的“兼爱”、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伦理道德观的体现,充满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历史责任感。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教材,充分挖掘其中道德教育的资源,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3]。
3.2通过多彩的课堂活动渗透德育,启迪语言艺术思维
语言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面对不同的人在语言表达中体现尊重,这是一种艺术;看到美丽的风景能够产生诗情画意的想象和情怀,这是一种艺术;在工作生活中出于需要使用文字来表情达意,用稳妥可行的方式传递自己想要的信息,这是一种艺术。可以说,语文的应用时时处处都体现一种艺术性。心怀艺术思想,传承文化精髓,拥有文艺的情怀和良好的语言文学兴趣爱好,这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要让学生具有艺术的眼光和思维,用美好的视角看待生活,将语言艺术的价值体现在生活、学习以及未来工作的方方面面,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的深厚沉淀等都有重要意义[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把德育内容充分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帮助中学生通过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树立学科核心意识,帮助学生在德育内容的感染和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高尚的德行、良好的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帮助中学生真正了解语文学习的真谛,进而掌握语文知识应用技能。另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渗透德育教学内容,还可以帮助教师创新语文教学形式、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从根本上帮助中学生增强对语文学科的认知、提高对语文知识的把控,全面提升中学语文教学成效,提升中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5]。
参考文献:
[1]胡楗.德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实践探究[J].文理导航(上旬),2021(05):2-3.
[2]龚小燕.立德树人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1(11):100-101.
[3]金文燕.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开展策略[J].家长,2021(11):42-43.
[4]史建妮.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J].新课程,2021(14):120.
[5]唐文波.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5):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