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经典赏析渗透党史教育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7期(下)   作者:罗蔚云
[导读] 本文依托中学美术的课堂教学,以美术经典中的红色文化题材为载体,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活动
        罗蔚云
        南宁沛鸿民族中学,广西 南宁 530021

        【摘要】本文依托中学美术的课堂教学,以美术经典中的红色文化题材为载体,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活动。通过对红船启航、筚路蓝缕、浴血奋战、开国大典等不同时期主题绘画、雕塑作品的引领解读,串讲、学习美术经典中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革命精神。
        【关键词】美术经典;红色基因;党史学习教育

        文学艺术是反映时代风貌和社会思潮的载体,是时代风气的体现。而美术作品则以直观的图像语言记录、反映时代的艺术形式,具有穿越时代的文献价值。明显地,由于不同时期美术作品反映了不同时代的重要事件和主要成就,历史主题和红色文化美术作品讴歌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成就,所以,从美术作品的角度,选择党史教育主题的经典作品,揭秘经典作品背后惊心动魄的党史故事,发挥美术作品形象和直观的图像艺术优势,充分体现中学美术课堂立德树人的独特价值,以鼓舞师生的爱国爱党热情和展开“建党百年”主题教育的课堂活动,很有必要。
        一、以经典之魂,显牺牲精神,梳理建党百年的光辉历程
        在中学美术课堂中开展“赏经典、知党史”活动,把美术知识的讲授与党史学习教育的主题结合起来,以经典美术作品为载体,讲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重要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再现党史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和感人事迹,热情讴歌中国共产党100年来的光辉历程和奋斗精神。活动从经典美术作品的欣赏环节入手,遴选《启航-中共一大会议》等代表性红色主题绘画。按照时间轴,从远到近,依托经典绘画所记录大变革时期的宏阔历史,讲解其中承载着特殊历史时期的精神文化,重温一代代人独特的红色记忆,并在新一代青少年中开展传承红色基因的活动。
        首先,从为民族独立、为人民谋幸福的早期建党主题作品开启活动帷幕,深刻理解早期的共产党人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的初心使命。如何红舟、黄发祥创作《启航-中共一大会议》油画,用现实主义手法和图像的语言,真实再现了中国共产第一次代表大会从上海转到嘉兴南湖,各个代表成员登上红船的场面。在该作品中,身穿蓝色长衫的毛泽东同志,在登上红船后眺望远方,虽然头上有着重重的压顶乌云,仍目光坚毅。与此同时,董必武等其他代表成员也相继登上小船。在画面的视觉中心中,在船头回首眺望的毛泽东意气风发,对未来充满信心。象征着黑暗社会环境的浓浓的乌云,与象征着革命曙光的远处的光亮,形成鲜明的对比,用生动的画面语言揭示了未来光明的到来。[ 何红舟、黄发祥:《启航-中共一大会议》(油画),载《刊授党校》2019年第6期,第3页。]
        其次,在各个环节中,教师可以结合画面展示,向学生讲解: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与嘉兴红船的历史关系,红船所代表的精神就是一种革命精神,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天辟地的创新精神。这些,都应该铸就、成为中华儿女心中时代传承的精神丰碑。
        二、以图像之真,成红色主题,再现共产党人的奋斗之路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教育活动中,从红军长征题材的绘画、影视作品出发,在阐述红色主题的同时,再以讲解美术作品的方式,重温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为了新中国百折不挠、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这一类美术经典作品有《八女投江》(王盛烈)、《东北抗联》(袁武)等。
        《八女投江》(中国画,作者王盛烈)的主题是抗日联军宁死不屈的故事。其中,8位女战士在遭遇敌人和激战之后,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为了不被敌人活捉,宁愿集体投江的壮烈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1938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第五军妇女团的8名女战士,在以此主动承担掩护大队突围转移任务后,遭遇强敌,在弹尽粮绝、孤军作战的情况下,8名女战士视死如归,相互搀扶着跳进激流翻腾、冰冷的乌斯浑河中,这些革命女战士的青春与生命就化为这激流汹涌的河水。这些如花似玉的青春,宁愿为了崇高的理想而放弃了生命,这幅作品不但表现了革命战士不畏牺牲的斗志,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誓死抗日的意志。正是通过表现8位女战士相互搀扶,视死如归地走向大冰冷河水一瞬间的方式,王盛烈的《八女投江》(中国画)把女战士为了新中国牺牲自己、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表现了出来,成为了后世难得的精神财富。
        由此可见,美术作品并不仅仅是表现客观世界的形式美,不仅仅是表现感官刺激的图像语言,而更应该反映那些反映时代强音、时代洪流和历史文化主题的载体。特别创作代表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不畏牺牲、百折不挠的风险精神的重大历史题材、作品,而不仅仅玩弄画面语言,沉湎于绘画语言的世界中,这是艺术创作者最起码的政治站位。王盛烈的中国画《八女投江》,就因为在题材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有一定的里程碑意义,从而成为红色文化,或者东北抗联题材中的代表性作品。
        三、以艺术之美,为时代画像,讴歌英雄儿女的乐观精神
        中学美术课堂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还可以采用一节课一个专题、一段时间一个主题的灵活方式,结合故事短片、主题作品、党史知识竞赛等多种手段和方法,生动、立体和直观地展示美术经典作品中的党史故事。可以说,将党史故事和美术元素巧妙结合,通过课堂解读、欣赏,多手段,全方位、多维度,尽量构建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在中学美术课程中的凸显和传播。
        除了绘画作品之外,美术作品中的雕塑也是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重要手段,《艰苦岁月》(作者潘鹤)都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作品。它以生活化的形象和情节化的叙事,激起了观者心灵和情感的共鸣。一开始,作者、雕塑家潘鹤在接受部队有关部门创作任务的委托之后,为建军主题的美术作品专题展览收集素材,而表现的主题主要围绕第四野战军解放海南的历史而展开。

潘鹤在采访了曾任海南游击队各级指战员、功勋代表的基础上,舍弃了从惨烈的战争场面直接表现的套路,而选择从生活化的场景和战斗间歇的休整场面,来表现革命队伍、人民子弟兵的乐观主义精神,并最终形成了一个老战士一个小战士、一个演奏者一个听众的形象的艺术形象。在作品中,经过枪林弹雨酣战后的老战士仍然举起简单的乐器——竹笛来演奏,而这种演奏的前后可能血雨腥风的恶战,是随时失去生命的战斗。在这样的情景中,作为听众的小战士托腮倾听,依然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作品中积极乐观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个观看此作品的观众,被作品的真实性、艺术性所折服。
        四、以图像之志,为时代立传,歌颂革命政党的丰功伟绩
        除了小品式的表达之外,宏大叙事的美术作品更具有历史文献价值。《开国大典》(油画)是美术经典中的精品,也是中国油画史难以忽略的名作,更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经典案例。。作为中国画家董希文创作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原作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它以精湛的绘画技巧和难以逾越的历史文献价值成为了美术经典。
        油画作品《开国大典》描绘了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时刻。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从此屹立于世人面前。《开国大典》油画,成功地表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成为了历史题材“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部曲的第一部强音,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重大历史题材作品,油画不同于其他画种,因为它不仅要用具象的绘画、图像语言,还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关键部分,既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又要艺术地表现历史事件背后的精神、观念、意识,表现历史主流的、主旋律和正能量。可见,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油画作品,不仅超越了以图像、直观的绘画语言定格历史的瞬间,更以图像志的方式完成了历史文献价值的凸显。尤为重要的是,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作为时代见证和关键时间点的记录者,成为美术经典中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案例。因为它为时代留下丰厚的视觉形象和精神印记。
        一幅幅的美术经典作品,不仅仅表现了革命战斗的惨烈,更表现了在残酷斗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新中国,为了中国人民的美好未来前赴后继地奋斗的牺牲精神,从而成为表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光辉历程的精品力作。这些作品通过创新的美术语言叙述,以宏阔历史记录性和激情澎湃的表现性,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100年来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艺术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成就的艰苦途中的艰辛,也传递着一种革命乐观主义激励着中国人民砥砺前行!
        五、结语
        在中学美术课堂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中,教师要遵循时间的发展顺序,带领学生从美术手法、画作内容、蕴含精神、创作背景等不同角度,对油画、雕塑等美术经典作品进行全面欣赏和主题教育。美术经典作品的讲解,要重点强调开天辟大事变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更要讲解对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发展建设和当下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同时,美术经典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首创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都要结合具体的美术作品示例进行深入剖析。特别是要结合近两年我国抗击新冠疫情、以人民生命健康至上的突出表现,结合建党100周年相关活动、安排,开展主题性绘画比赛、展览等,以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的情感,鼓励学生立足当下、用心学习,努力传承革命精神,争做新时代小先锋!
        
        注释
        袁成亮:《董希文与油画<开国大典>》,载《党史纵览》2008年第10期,第12页。


        参考文献
        [1]陈履生.红旗飘飘——20世纪主题绘画研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2]易英.从英雄颂歌到平凡世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赵大军.沂蒙红色题材美术作品中的文化诠释[J].齐鲁艺苑,2008,(05):14-17.
        [4]张念.性别政治与国家——论中国的妇女解放[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4:310.
        [5]“伟大转折——全国红色美术作品展”在遵义市美术馆开幕[J].美术教育研究,2019,(02):6.
        [6]孙薇.解码时代精神,引导社会风尚——鲁迅美术学院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评述[J].美术大观,2018,(11):34-35.
        姓名:罗蔚云  性别:女    
        民族:汉族  籍贯:广西南宁   
        学历:大学本科   职称:二级教师   
        研究方向:初中美术教学
        职位:美术教师  工作单位:南宁沛鸿民族中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