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海妹
广西南宁市武鸣区民族中学 邮编530199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初中生活实践为基础,基本目的是引导和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但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中,无论是日常学习还是期末复习,关键还是加强学生记忆水平,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在实际的教学中,加强思维导图的应用,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记忆效果,本文将重点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课有效性;路径探索
一、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中的价值分析
(一)扩展学生思考面,提升学生学习层次
思维导图的使用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其能提升学生的记忆水平,另一方面也扩展了学生的思考面,自2014年起,初中道德与法治就开始使用闭卷考试。考试的素材来源于生活,答案却来源于课本知识的应用。那么如何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关键在于知识点的灵活学习和有效应用。只有强调某些方法的学习,才能有效提高记忆水平。而思维导图本身是将学生通过思考得到的知识保存在记忆中并归类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处理记忆的手段,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层次。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升学科学习效能
随着城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校生源发生了很大变化。优等生增加,低分学生数量有小幅上升趋势。两极分化明显,而对除了学生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没有记住关键的知识点,导致考试中一些理论用不出来,造成不必要的失分。通过问卷调查和对学生的访谈发现,面对科目多、学习时间少的情况,很少有学生能在课后背诵和记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提升记忆水平是非常关键的。
二、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课程效率的策略
(一)开展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
教师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需要重视知识点的管理,借助思维导图,可以开展学生绘图大赛,让学生自主发挥,选择自己最拿手的一个单元制作思维导图,或者教师针对重点复习的课程确定思维导图,通过这种方式做好思维导图教学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分析研究,确定思维导图的具体画法,然后通过个人理解和教师的讲解,对思维导图中各个节点的分化加以确定。在开展思维导图绘画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多注入创意,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绘制多种多样的思维导图。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传阅,评选出最佳的思维导图设计作品,然后给予一定的奖励。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自主复习梳理
目前已经有很多学校开始设置复习梳理课,通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研究,思维导图对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沟通与合作的能力的培养,以熟练总结有效记忆技能的能力培养,都具有很大的价值,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引导学生主动梳理、自主梳理,在小组合作中提升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可以给出一个不全的思维导图,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填写思维导图中的空缺部分,也可以给出学生一个关键词、一个案例,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这个案例应该用所学的哪一部分知识点研究,让学生将知识活学活用起来[2]。思维导图在复习课中的应用可以培养学生的有效记忆能力,通过快速记忆和发散记忆,降低学生记忆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现自己可以在记忆知识中体验到“我能行”的价值,增强学生学习本科目的信心和热情,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初中学习中能愈战愈勇,整体上提升课程学习水平。
(三)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总结出有效记忆的方法
记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尤为重要,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记忆,提高他们的记忆能力。如果没有记忆,就无法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也谈不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如果不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点的内涵,也很难谈得上如何分析复杂案例并体会其中的德育价值。在新形势下,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书本知识或理论知识成为学生生活和实践能力的理论基础,与学生的生活现实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有指导和促进作用。提高知识的有效记忆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因此,提高知识的有效记忆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信心。此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死记硬背情况的发生,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培养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的兴趣。相较于记忆某个知识点,其更强调的是记忆方法和策略的形成,长远看来有助于提高我校道德与法律教育的质量[1]。
三、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较为枯燥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有突出效果的课程,其枯燥性主要是因为本身垄杂的知识点所导致的,因此本质上应当做好教学研究,利用思维导图灵活教学,降低记忆难度,达到有效复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海丽.探小组合作形式,促课堂教学效果——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新教育,2021(01):56-57.
[2]王慧妍.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复习课的实效性——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为例[J].新课程,2020(0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