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漪
武汉市青山区红钢城小学 湖北 武汉 430080
摘要:2021年,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环境下,学校教学的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武汉的小学生由完全的线上居家学习生活,逐渐过渡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习惯养成、学习成绩、能力提升等各方面之间的差异明显扩大,几乎每个教学班两极分化的情况都有所加剧。“后疫情时代”,学生发展差异扩大的前提下,如何进行教育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时,延续线上教学优势,实现线上、线下有效融合,是摆在我们眼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小学高段数学知识点多,难度大;后疫情时期,学生学业水平和学习能力差异加剧。教师要了解学生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适应并利用差异,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其特点的数学教学。在一线教学中,我有方向的推进并尝试差异教学,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分析差异;立足差异;利用差异;尊重差异
一、分析差异,以学定教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使用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是不一样的,教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了解对教学计划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学习方式差异的要素或侧面是多方面的,日本教育家辰野千寿提出的基本分析框架(如表1),可供参考:
.png)
(二)学生学业差异的成因
学生学业差异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通过交流访谈,练习问卷,测查分析等形式调研,主要梳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环境和数学能力。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且每个个体天生是有差异的。我们无力改变家庭环境和学生天赋,但针对这一部分孩子,教师应该更多的从生活方面给予孩子更多的爱,用归属感诱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气质个性和情感兴趣。不同气质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投入的精力是不同的。学生对数学学科,对数学教师的向往性也是有差别的。针对气质的差异和兴趣的差别,教师可以在深化激励机制、发掘数学文化等方面多花功夫,用数学魅力和教师吸引力激励学生学习热情。
3.学习习惯和知识基础。良好学习习惯是优秀学业的前提;数学知识体系是螺旋上升的,扎实的知识基础是优秀学业的保证。这些因素导致的差异,需要教师在制定多路教学计划,探索差异教学策略等方面下功夫。
二、立足差异,因材施教
根据高段数学教学内容,“任务单导学”、“项目式研学”、“套餐值活学”等差异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任务单导学
数学学习的重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生进入课堂时,并不是一张白纸,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相关积极经验。同时,我们还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程度和学习需求。因此,任务导学单的设计要凸显学法指导和知识点拨,同时蕴含该课时的知识重难点。(如图1)
.png)
图1 “新授课——约分”导学单
可以看到,“新授课”任务单的设计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对于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任务单一步步唤醒学生经验,提示学习内容,诱发思考;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任务单有学法指导——回忆、举例、思考等关键词的强调,使这部分学生不仅了解学习内容,同时习得学习方法。
(二)项目式研学
项目学习是一种深度学习,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学生作为调查员、研究员和知识的发现者去探索某个主题。项目学习能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机会,让各种准备水平或不同学习情况的学生都能够深入学习。项目可以通过全班、小组、同伴合作或者个体的形式开展。数学课堂的项目学习,可以由师生、生生互动推进。以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分数》一课为例,加以说明。(如图2)
.png)
图2 “分数乘分数”项目学习流程图
(三)套餐制活学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教不能替代学生的学;同样,学生深入的学离不开教师精准的教。依据学生知识储备,接受能力和思维发展的不同,教师为其量身打造的“套餐”,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1.潜心打造,分级微课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们不同的能力层次,设计制作不同级别的微课视频,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巩固学习,甚至是多次学习。如,学习了“最大公因数”这一知识后,我录制了基础篇、规律篇、拓展篇三段微课。学生依据自己的接受能力,选择其中一篇或多篇进行学习。把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学生的留言中,可以感受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遇到比较复杂的知识点时,可以在学生上课前把难点的知识进行分解,借力网络条件,让能力强的学生讲解,给能力弱的学生搭一架梯子。
长方体的表面积是个难点知识,学生不容易理解,出错率高。在正式学习表面积这一内容前,需提前进行了孕伏,分解重难点。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我发出了难题解决召集令: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右面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宽、还是高?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清晰的进行了讲解。有了铺垫,关于表面积的知识,我们班的学生都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顺利掌握。(如组图3)
.png)
组图3 尹同学的精彩讲解
3.全心培植,个性讲师
疫情期间老师们纷纷化身主播,展开教学。后疫情时代,前期线上教学的优势做法可以延续下来,把不容易理解的题目变成讲授主题,招募小讲师,给不同的同学指派了不同的讲解题目,进行讲解比赛。以前只有教师之间磨课,为调动小讲师积极性,我对学生进行“磨课”,从知识重点到教学方法,从教态语言到拍摄细节都一一指导。过程是“磨人”的,结果是提升了学生综合能力,增强了自信心。
教育是人影响人的活动,也是师生的情感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学习过程,接受不同“老师”的教授,对比各种教法,体悟不同学法。不回避复杂问题的解决和讲解,让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人公,把教学活动中关注知识点为重心,转变为方法指导为中心。
三、利用差异,同生共长
结合高段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直面学生差异现状,适应差异并利用差异,操作性最强,实效性最大的的就是“小组合作”,小组给了学生一个明确自我定位的机会,小组给了学生制约感和归属感,小组共同互动促进学生学习,小组促使学生发展“最大化”。
(一)小组学习协作体的形成与维护
1.规则制定
小组的成立的最初,组员分工定位不明确,小组活动形式不清晰,所有的一切都需要老师的调控和指导。小组规则制定是小组协作体形成的第一步。有了明确的分工、职权范围和小组章程,小组的一系列活动将在章程规定的范围内正常有序的进行。
2.任务驱动
要使小组活动顺利的进行,活动任务的有效发布就是有力保证。经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小组建立初期的活动需要教师事无巨细地安排每个活动环节,由老师定标定点的小组活动更有效率,更出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能力强的学生自然就会更出挑,组织力和领导力得到极大的锻炼,能力稍弱的孩子,也能找到学习模仿的对象,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修正自己的做法,能力得以提升。
3.跟踪维护
在小组活动的结束后,要及时进行点评。扶植组长上道,帮助小组走上良性发展的正轨。每次活动间隔时,教师也应多关注小组内部动向,让小组成为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督促的集体。
(二)小组成长共同体的机构及发展
1.小组任务分类
教师发布给小组的活动任务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作业批改、主题交流、疑难讨论、课外发散。每一类活动都有对应的流程,教师相当于把要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分类设计成不同形式的小组活动。由于小组人数的基数小,每个人都有需要扮演的角色,这就迫使每个人不得不为小组出一份力,以学生带动学生,让两极学生差距缩小。
2.小组活动机制
小组长的人选一般都是老师指定的优秀学生,如果每次都由组长主导,对其它学生能力的发展不利。因此,“主持人”制的推进很有必要。即组长负责整体把控,每次主题活动都有不同的“主持人”轮流主持,感受“一次组长”的甘与苦。这样有组长示范在前,小组组员模仿在后,这一前一后,能让学生互相欣赏,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小组成长档案
在小组活动阶段性告一段落时,不如一学期结束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成长档案的整理”,让学生在回顾小组活动的同时,形成整理习惯。
四、尊重差异,个性发展
小学数学除了具有科学性,同时具有生活性。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以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数学的思维感受文化……,同样重要。
(一)生活教材,培植数学的视角
操作体验是探究教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需要经历操作的过程,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多运用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开展各种操作体验类的活动。长方体的体积单位是学生建立体积概念,形成相应空间感的基础。体积单位不是仅靠读读课本上的定义就能建立起来的概念,它需要大量的实物体验参照,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根据知识特点,尊重学生客观现实,开展活动——创造“我的体积单位”。学生在找寻的过程中对比,感知体积单位的大小,修正概念。生活是本大教材,数学本就应归于生活。
(二)花样任务,锻炼数学思维
1.分层作业——特色整理
在概念多的单元,阶段性的知识梳理是很有必要的,双线教学,阶段知识的思维导图整理作业由纸质作品升级成了创意作业。有的同学把知识点编成了故事,有的同学写成了口诀。甚至由同学带来的家庭小剧场,全家出演,她当老师,爸爸和弟弟做学生,妈妈摄影,在全家的演绎下,知识整理有序化、条理化,观赏性还非常强。
2.自主作业——脑洞揭谜
数学课堂上的问题常常可以延伸到课外。比如学习《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材上介绍了排水法。这个排水法是否适用于任何物体呢?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们巨大的原动力,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关于“海绵的体积怎么测量?”这一问题难住了大家。同时开启了孩子们新一轮的思考,活跃的思考不分课内、课外,不论成绩优劣,许多孩子为了找到答案绞尽脑汁,查阅资料,咨询自己身边各路高人。这个找寻答案的积极思考的过程不就是数学学习中最珍贵的思考力吗?
(三)环境浸润,发展数学的向往
除了数学教材上规定的内容,我也会不时和学生进行其它内容的交流。比如:我会请学生收集一些社会数据,大家一起分析数据背后的信息。我会告诉学生疫情期间我们学校老师下沉社区的故事,让学生通过照片,对比树、提袋等信息,分析老师的身高,从而判断是哪位老师。让学生把观察、分析运用于生活。不局限于正在学习的内容,不拘泥于数学教材上的知识,创造数学环境,培养数学思维习惯。
学生只有自己具有数学思考的能力,数学思维的习惯,他才会愿意主动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这也需要教师的耳濡目染,长期熏陶。我发现学生对环境是敏感的,教师要在合适的时机创造相应的数学环境,让学生沉浸在数学环境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方法分析思考,发展数学思维。
结束语:学生之间的差异不是一天行程的,差异的消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唯有正视差异、立足差异、利用差异并尊重差异,才能让数学教学真正影响学生的生长,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适合其发展的数学。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盖尔格雷戈里.卡罗琳查普曼.差异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