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品
大田县桃源中心小学 福建省 三明市 366101
摘要:课堂导入看似是不重要的环节,实质上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快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高效的完成整个课堂教学。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堂导入也是必要的,小学生处于好奇心旺盛的年龄段,课堂导入则应当充分利用这种好奇心。由于一个良好的导入能够为一节数学课打好坚实的基础,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和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方式,希望能够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提供更多的思路。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趣味导入;有效措施
引言: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科目之一,对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对于小学数学的要求已不止于分数的优异,更在于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的形成。同时当前阶段小学数学的教育方式趋向多元化、趣味化、高效化和质量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输出式教学已无法满足当代的教育需求,因此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课前导入方式亟需更为趣味化的呈现。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导入应遵循的原则,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小学数学趣味导入的有效策略,以期对小学数学教学有所裨益。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导入应遵循的原则
首先,趣味性是课堂导入环节的第一要义。课堂导入本质上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贯穿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因此,课堂导入环节要丰富化、多元化,避免学生产生疲倦感。同时,也应具有一定的幽默效果,以更加生动有趣,能够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更好地开展学习,以提升学习效果。其次,教师所开展的课堂导入也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课堂导入的对象是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应当充分了解教学内容,分析该知识点的类型,选择适合的导入方式,使得整个导入环节与教学环节自然衔接,从而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以更好地提升最终的导入效果。
二、小学数学趣味导入的有效策略
2.1情境创设导入法
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高中,数学都是重点学科,且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所以教师在开展课堂导入的时候可以结合这一个特点,充分的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的影子。情境导入法应用的就是这一原理,学生通过与生活相关的情境,在熟悉的事物中找寻所要学习的知识,有效的提高教学的效果。例如:老师在讲解“基本的加法运算”这一内容的时候,就结合小明去超市买文具这一情境来开展的导入。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先在PPT上展示出了一组动画,小明同学去超市买文具,他需要买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铅笔价格是2元,橡皮的价格是1元。最后,让学生自己计算最后要花多少钱。学生借助影响资料以及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思考,在熟悉的场景下,不仅减少了学习陌生知识的紧张感,还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力度。
2.2问题导入法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在课堂之前,教师可以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问题,埋下伏笔,以问题导入的形式展开教学。问题的设置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当学生将问题记在心中时,就会在整个课堂过程中保持专注,以获取该问题的解答。问题的设置不能随意而为,首先要与本节课所讲知识有关,其次问题的答案不能太过浅显,要具有一定的思考量。比如在学习乘法运算时,教师可以给出这样一个问题:班级统一批发作业本,甲商店的本子3元一个,买5个送一个,乙商店的本子2元一个,已知班级一共56个人,问在哪个商店购买更划算?这个问题学生在学完乘法运算后就可以解答,但又不能仅仅通过简单的乘法计算得到答案,需要学生开阔自己的思维,灵活解答。
2.3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数学源自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因而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够脱离生活实际。同时,在课前导入中融入生活实际,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由于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许多概念晦涩难懂,这使得数学的学习难度较大,因而更需要借助现实生活来将一些数学知识具象化,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比如对于长方体、正方体的切割问题,可以与切分蛋糕相联系,对于乘法除法问题,可以与购买物品相联系,对于立方体的认识,可以与生活中具有类似形态的物品相联系,学生对生活的熟悉便可以帮助其更好的学习数学。
2.4游戏导入法
小学生年龄较小,思维简单,玩心较大,对于学习而言是劣势,但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一点,将其变成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优势。数学的许多内容可以与游戏相联系,教师可以结合游戏来趣味化课堂导入环节,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游戏环节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游戏的设置应当反复思考、反复斟酌、不断完善,若娱乐性过大,则其课堂导入的功能失效,数学课便成了活动课,若游戏太过生硬,则依然是单调乏味的教学环节,起不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因此,二者之间的度应当把握好。比如,教师可以在“圆柱的认识”这一部分的授课中,带领学生做蒙眼接力的游戏,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次一名同学蒙眼上前摸对应的物体,包括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椭圆体、球体等,说出正确的名称后,可以由下一名同学接力,先完成的小组获胜。这种游戏式导入既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又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一举两得。
2.5兴趣导入法
小学生处在一个爱玩闹的阶段,所以教师在进行导入的时候应该避免平铺直叙,可以结合一些游戏来吸引学生。比如,在针对教学内容《比一比》的时候,因为一年级的学生所认识的数字仅仅是10以下,因此教师的教学导入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过于复杂,最好以图画以及模型居多。所以本节课的老师在设置导入环节的时候就首先准备了很多比较有趣的图形,其中有小猪,大象,花朵等等。老师先让学生在桌子上摆出三只大象,之后让学生从图形中找到相同个数的小猪放在大象的下面,但是发现其中只有2只小猪,只能摆在两个大象下面。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开始思考哪一个更多,哪一个更少。就在学生简单的游戏中,数学知识就很好的融入进去了。
2.6悬念导入法
由于小学生还处于好奇心非常旺盛的阶段,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导入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展开导入,而设置悬念恰恰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例如,教师在讲解“0表示没有的意义”这一内容的时候,为了吸引小学生的注意,提高教学的效果,就设置了情景来为让学生感觉到非常的新奇。在刚刚上课的时候,老师先用PPT展示出了一幅动画图,其中有很多的色彩斑斓的气球正在慢慢的向天空扩散。随后教师拿出一些真的气球来和学生一起放飞。老师先在学生的手中放了5个气球,随后把其中的一个放飞,之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看小明手中还有几个气球?”随后学生给出答案。当气球被一个一个放飞的时候,老师依然问着同一个问题。在气球全部放完以后,老师说“你们看,小明手中已经没有起球了,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表示呢?”之后就可以引出“0”的意义。教师通过设置疑问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放气球”联系起来,既增加了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又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也就由此产生了。
结语: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是至关重要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利用情境导入,游戏导入,直观导入以及问题导入等等的方法,来有效的吸引小学生的注意,有效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并且在之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来制定合适的导入方法,使得教学导入发挥更大的作用,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参考文献:
[1]王晓红.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7:103.
[2]翟琳琳.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2013,S2:295.
课题信息:本文系大田县基础教育教学研究2020年度立项课题《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激趣导入技能研究》课题成果(课题编号:TKTX-2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