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莺
连江县教师进修学校 福建 福州 350500
【摘要】深度阅读是指向语言文字秘妙的阅读;深度阅读是指向思维发展的阅读。怎样才能实现深度阅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指向语言秘妙、破译构段密码 、启发思维发展这三个方面努力实现深度阅读。
【关键词】深度阅读 语言秘妙 段落密码 思维发展
当下的语文课堂,品味语言、学习表达、迁移写法、安排练笔、背诵积累等多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并不少见。但遗憾的是,这些语言训练只是课堂教学的点缀与装饰,依附甚至淹没在内容理解和语言感悟的茫茫绿草丛中。深度阅读,成了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渴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将深度阅读融入阅读教学过程,以促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什么是深度阅读
深度阅读是相对于浅阅读、泛阅读、粗阅读而言的,是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以高阶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促进知识的理解、联结、结构与迁移运用,提升学识修养为目的的阅读行为。
二、怎样实现深度阅读
《新课标》强调:“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同时,深度阅读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想象力、钻研力。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实现深度阅读呢?下面,我以统编三年级语文教材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1.指向语言秘妙 实现深度阅读
深度阅读从品味语言开始,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要将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推向深入,需要我们教师紧扣语文单元要素,聚焦语言特色,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那么,一篇文章并非处处都有妙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品读的是那些具有鲜明特质的语言,这些语言不仅在表达形式上有特质,而且在表情达意的效果上独具特色,且有内涵与深度。如三年级上册课文《父亲、树林和鸟》为例,“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我们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品味语言,发现语言表达的秘妙,实现深度阅读呢?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1.先出现“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让学生读好,读出层次,“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2.把“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拆开,变成“幽深的树林”和“雾蒙蒙的树林”,引导学生潜心品读,知道了“幽深”就是幽静而深邃,一眼望不到边。而“雾蒙蒙”告诉我们这是在早晨。3.然后再合并“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引导学生对比阅读,质疑:为什么要用两个修辞来形容树林呢?用上两个修辞语对写父亲有什么好处?4.此刻,你看到了( )的( )的父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质疑,并再一次潜入文本,感悟到这样幽深,雾蒙蒙的树林,我们一般人是根本无法去观察,去发现,而父亲却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吻了又吻。父亲这样特别的行为,也反衬出父亲是一个非常爱鸟,对鸟充满特殊情感的人。像这样立足课程理念,关注语言现象,发现语言表达秘妙,能够丰富学生语言经验的积累,从而推动学生言语能力发展,同时也易于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实现了深度阅读。
2.破译构段密码 实现深度阅读
李卫东老师提出的中年级阅读训练点是:段的教学。而三年级的许多文章都有明显的总分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并破译段落的构段密码,有效学习这种构段方式,实现深度阅读。
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的第12课《一副名扬中外的画》的第三自然段非常明显地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于是教学时,我让学生自读这个语段,引导学生思考发现:这个语段构段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了这个语段是总分结构,而且第一句是这段话的中心句,后面部分围绕前面的中心句把一段话写清楚具体了。有的同学甚至发现这个语段是通过“店铺多”和“人多”两个方面写出街市的“热闹”。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店铺多”这个部分写得比较简短,而“人多”这个方面,是用上“有的……有的……有的……”把形态各异的人的特点写得非常具体逼真。至此,我又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店铺多”写得简短,而“人多”这个方面写得具体呢?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进一步潜心阅读文本,玩味、思考、推敲,发现店铺是静止的,静态的,相对好画,而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是动态的,比较难画,但是画家却也能这么细致逼真地画下来,这里不仅体现了街市的热闹,同时写出了张择端画家的高超画技,不愧是一个著名的画家,这样 更好地扣紧了题目——这是“一副名扬中外的画”。学生在教师的一次次有效地追问下进行深入阅读,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在碰撞,语言在交流,心灵在交融,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领悟了表达方法,为后续的总分段的表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3.启发思维发展 实现深度阅读
文本有“真意”,而真意往往隐藏在语言文字的背后,有一定的阅读难度。因此,深度阅读不仅要指向教材内涵的深度挖掘,而且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多重训练。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挖掘教材中有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点,进行层递式的设计,让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如教学《海滨小城》的第一课时,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我让孩子们认真默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思考一下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呢?学生默读后发现,这两段的相同点是都是通过颜色来写出景物的美。不同点就是第一自然段,是通过多种颜色来写出景物的美。第二自然段是只有一种颜色,写出的早晨海滨的美。还有的学生发现另一个不同点:第1自然段,没有写到人,而第二自然段有写到人。接着,我引导学生质疑:既然是用颜色来表现景物的美,正常的应该是多用颜色的词才好,那么,为什么第2自然段只用一种颜色呢?学生通过质疑探究,孩子们发现早晨的海滨是一片金黄,这里是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点来写,而不是用越多颜色越好。最后,我又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第二自然段要写人而第一自然段不写人呢?再一次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处,品味涵泳,体会到第二自然段写人告诉了我们,海滨的早晨因为有人就更美了。渔民、战士清晨就出来工作,体现了一种劳动的美。这里不仅体现海滨小城的“景美”,更蕴含着海滨小城的“人美”。像这样,我们在教学中关注文本内蕴丰富的思维深度和人文价值,鼓励学生因阅读而质疑,然后进入新的阅读探究,这样周而复始的阅读一一质疑一一探究一一质疑……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让学生的思维更具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从而提升思维品质,实现深度阅读。
总之,深度阅读,为有效课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我们应通过多种有效途径,让我们的文本真正“活”起来,让我们的孩子真正“发展”起来,让我们的教学真正“高效”起来。深度阅读,让我们共同追求,不断探寻……
参考文献:
[1] 刘仁增.《重塑语用品质》[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2]管建刚.《指向写作:我的9堂阅读课》[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
[3] 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建人民出版社
(注:本文系连江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立项课题“基于写作能力提升的小学阅读教学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项批准号:LJJKXB19-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