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陕西省富平县立诚中学 711711
摘要:在新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也是要通过展现教师的个人魅力,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教师文学修养以及教学理念的影响。在这种形势下,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更全面的素质,在教学中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让学生喜欢语文课,让自己成为新型语文老师。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课堂教学 ;实践
一、多元教学方式,提高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的提高与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它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还能让学生在面对学习时保持积极的心态。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说,唱,诵,辩,论,演等等。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多种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积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一)在课堂上组织活动
如在讲解文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可打破原定的教学模板,创新的采用读、编、演、评等方式,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探究这篇文章。首先要求学生准备好课前的读写,让学生提前阅读课文,并结合相关视频谈谈自己感受。其次分组展开自主讨论。选取文中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改变成简短的剧本,在小组内进行自分工,确定演员的角色,在合作排练,并在课堂中进行表演[1]。再次,由教师和学生代表对表演的短剧进行打分选出获胜小组,该组成员上台发表获奖感言,最后由教师做此次活动的整体点评发言。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都能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学会创新,还培养了学生之间互助学习,互相帮助的合作精神。
(二)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语文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在《作为生物的社会》一文的教学中,合理的使用多媒体以及视频、动画等手段,在加大课堂容量的同时,还让学生在精神轻松的状态下,爱上语文、畅游于语文的知识海洋中。
二、民主互动教学,回归学生主体
随着新课改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跳出填鸭式和满堂灌的圈子,积极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促进师生课堂的互动性,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不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其中教师民主互动教学,回归学生主体的关键在课堂互动上,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如在《咬文嚼字》中,针对这篇文章进行平等的情感交流,以及对这篇文章的认识、分析、判断、评价、延伸进行交流互换。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一环节也让教师真正体会“教学相长”蕴含的深意,学会做一个聆听者,学会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尊重学生,以学生的视角参与到课堂中,构建平等的师生交流圈,鼓励学生积极大胆的表达自己对文章的认知、分析、评价、判断,对学生分析恰当的部分给予肯定和赞扬,对分析欠缺的部分及时补充,对分析有误的地方也要循循善诱的进行引导和纠正。让学生在自己分析文章和教师评论分析中,领悟文本中的精华部分,对作者的认知和表达进行吸收内化。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还能引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2]。
三、课内课外结合,提高实践能力
语文学科是实践较强的科目,因此在教学时把课堂内的知识教学和课堂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创造有利条件,让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尝试实践教学,探究新型教学方法[]。教师要从每一堂课做起,把学生看成“独立”的人,让他们能够在教师设置的情景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和领悟,学会学习,验证和反思。除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外,教师应鼓励学生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落在实处,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课外分小组展开活动。如在《中国建筑的特征》学习结束后,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去城市内知名建筑物地点进行实地采访和社会调查,不仅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总结分析能力等等,可谓一举多得[3]。除这种大型的实践之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出黑板报,举办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故事交流会等,这些课外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多方面的提高了能力,还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课堂上知识的有用性,以及自己在面对某些问题时,掌握的知识还不够的情况,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让学生自主学习。
结束语
随着高中新课改的全面推行,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综合的,全新的教学方式。
因此还有很多专研的问题需要探讨和研究。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应该用投以更大的热情,深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展学习更多相关联的知识,不断共同研讨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学修养,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胡晓英. 浅析语文教学的几点感受[J]. 新课程(下), 2015, 000(012):199.
[2]陈光红. 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心得[J]. 中国教育创新与实践, 2011, 000(003):74-76.
[3]刘荣. 高二语文教学实践与思考[J]. 考试周刊, 2018, 000(0A4):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