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开芬
重庆市南川区南平镇中心小学校 重庆 南川 408400
《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思考” 作为课程目标提出,目的是强调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前提。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思考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创设氛围,养成习惯。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思考何尝不是这样?人在压抑、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下是很难静心思考、有所创新的。因此,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良好氛围,给学生以“心理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可以安静、深入地思考,情感、动机、信念、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也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特别是在学生的思考出现困难或卡壳的时候,我们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再想想,而不是生硬地打断、呵斥或嘲笑他们。这样,学生就会在宽容的氛围中渐渐鼓起勇气,打开思维的闸门,并逐渐养成乐于思考、深入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问题设计,讲求有效。
教师要随时根据教学情况调控自己的教学策略,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好问题,提问是一门艺术,提问要有深度和广度,具有较强的思考性,切忌自问自答,没有耐心等待学生去思考,或者与少数学生的一问一答,而忽视让大多数学生参与数学学习过程,提问要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大多数学生的思考和争论,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共享智慧和真理!
首先要注重问题的可行性和新颖性,让学生感受到它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它来源于生活,没有现成的类型可以套用,也没有现成的解法可搬。如:在解决间隔问题时,我设计这样一个情境,六一前夕要用红花和黄花布置100米的学校长廊,要求两盆花之间间隔5米,每两盆红花之间要放一盆黄花,让学生先猜测一下两种花各需要多少盆?不同的答案引发了所有孩子的兴趣,接着让学生用不同色的小棒代替花盆实际来操作试试,操作中思维的碰撞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所得。
其次提问还要注重问题的挑战性,它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既有联系又有距离。学生既能感觉到这种联系,知道问题涉及到哪些基础知识;学生也能感觉到其中的距离,有足够的信心跨越它,但又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做到。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让学生进入一种积极亢奋的悱愤状态,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索热情,从而更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如:我在教学“替代解题”前给学生讲“曹冲称象”的故事,暗示替代的解题思路,接着让学生来解决春游划船,需要几艘大船,几艘小船这样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引发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识迁移、施展才华、释放能量
三、方法指导,灵活多样。
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活跃,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
引导有序思考。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的有序思考能力。在新知的探索中,教师要把问题的发现、思考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该怎样思考这个问题,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思考。教学倒推法解决问题时,我引入了李白买酒的小诗,用操作实验,帮助学生倒着认识清楚每一步得到的是什么,再鼓励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最后的结果,而且学会了如何有序地进行数学思考,从而解决问题。
指导对比辨析。对比辨析可以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有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题组对比,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比如教学用连除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后,可以安排这样的对比练习:(1)我们学校有3幢教学楼,每幢有4层,每层有4个教室。一共有多少个教室?(2)我们学校有3幢教学楼,每幢有4层,一共有48个教室。每层有多少个教室?首先,组织学生比较: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学生通过仔细读题、分析,发现这两题讲的都是有关学校教室的问题,其中有两个条件是相同的,另外一个条件不同,问题也不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解答。之后,组织学生比较:这两题的解决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学生通过分析、对比,发现第(1)题求的是教室的总数,可以先求每幢教学楼有几个教室,再求3幢教学楼一共有多少个教室;或者可以先求3幢教学楼一共有多少层,再求12层一共有多少个教室,用连乘的方法解答。而第(2)题求的是每层有几个教室,可以先求平均每幢教学楼有多少个教室,再求每层有多少个教室;或者先求3幢教学楼一共有多少层,再求平均每层有多少个教室,用连除的方法解答。比较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与同伴交流每道题的解法有什么不同,能完整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吗?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对比和辨析,学生的思考与理解能力会不断增强,解题能力也会不断提高,而且也能够培养良好的思考习惯。
四、反思过程,积淀智慧。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学会反思是学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学生反思数学思考的过程,就是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进而对数学认知活动进行指导、支配、决定和监控。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形成反思的意识,掌握反思的方法。
总之,教育是“慢”事业,立竿见影,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思考也是如此,不是说引导学生一两次就可见效而是要让思考成为习惯。史宁中教授曾说:“小学阶段的数学,除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外,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培养浓厚的数学兴趣;二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思考的习惯,而培养思考的习惯,关键的是师生一起思考。”可见,数学教学离不开有效的数学思考,我思故我在,我们要不断地积淀思考的智慧,创造思考的价值,让数学因思考而美丽,师生因思考而智慧,课改因思考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