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走向“生活化”的探索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8期   作者:周 丹
[导读] 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
        周 丹
        贵州省大方县长石镇长石小学  贵州毕节  551618
          
        摘要: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探索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学以致用的实战演练场所。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回顾生活、体验生活、运用生活、拓展生活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一、回归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与生活“语文化”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1.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实现生活“语文化”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
        2.在教学中加强“说、演、练”、再现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
        事必躬身亲为才会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对课文的感悟亦是如此。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通过身临其境或创设教育情境等方式,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随机采用“模仿――创造――迁移”模式,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感受生活教学
        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课堂,知识、能力的应用都更加趋向综合化。因此,语文课不只是语言的机械操练,可以凭借音乐气氛使音乐智能有所发展,也可以凭借想象,使空间智能得到展示。语文课还可以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当推销员、导游、广告设计师等综合性的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过程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21世纪的新型基础教育所需要的是培养学生在未来瞬息万变的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多种智能应对复杂的生活:介绍商品需要语言智能;想象绘图需要空间智能:根据不同的资源设计相应的促销方式,使它成为畅销的商品,需要数理逻辑智能:与不同的顾客沟通,需要人际智能。由此可见,具有综合性特征的生活化教学的确可以将教育与个人的潜能、社会的需求协调一致,将教育的个人化和社会化两者协调一致,通过发展多元智能,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综合素质。语文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也必须依靠语文。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三、创造生活,感悟生命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学生的自主创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体验成长,享受生命的快乐。一是利用听觉联想,借助变化多端的声音,激发学生情趣,引导想像,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重构生活画面,产生表达的欲望。把生活中“风声”、“雨声”、“欢呼声”等组合在一起。让学生仔细、放松地倾听,自由自在地展开想像的翅膀,思其所思,想其所想,勾画生活场所。二是利用视觉联想,给学生以视觉感官的直观刺激,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导他们写作。出示的物品应尽可能地贴近儿童生活实际,这样做易于唤醒他们大脑中的储存,写出的习作才能行文流畅、情感真挚。三是情境联想,作文是生活和思想、环境与情感、客体与主体相熔铸的产物,写作思路离不开情境的诱发。学校组织学生踏春活动,迎风摇曳的绿叶,随风起舞的野花,还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都会使学生心旷神怡。在情境的催生下,学生浮想联翩,思路极为活跃,佳作亦应运而生。让学生在作文中创造生活,让生活因为创造而美丽。
        结语:
        基于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是在小学语文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习兴趣,在热爱语文的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从小学生年龄以及心理特点出发,选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加灵活、自由、开阔的空间,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汤艳梅.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J].教育科研论坛,2012,(10).
        [2]韩树霞.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J].硅谷,2009,(13).
        [3]白新祥.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5).
        [4]《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