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活学数学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8期   作者:赖捷
[导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赖捷
        龙门县龙城第五小学
        摘要: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来自于身边最平常的事,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挑动孩子们的兴奋点,用生活充实数学,枯燥的数学学习,一样能上得趣味横生。
        关键词:生活;积极性;兴趣;数学

        正文:
        如何扎实开展教育教学?怎样才能上好数学课?怎样为孩子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这是在北师大从教后一直困扰我的问题。在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备课时候我就在想:如何才能让孩子更好、更快地掌握好这个新的知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里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1]。于是,我心生一计。
        课堂上,我“发愁”地和孩子说:“老师今天遇到了一个难题。”孩子们马上“上钩”:“什么难题啊?我们帮你!”
        “今天我去‘亲亲    baby’买文具,老板给了我两个数字‘45’和‘18’,说要考考我们一(1)班的孩子;让我们用这两个数字编一道应用题,谁来挑战?”
        马上就有学生举手,我叫其中的一个孩子说说,他回答:“老师买了一个45元的足球,一枝18元的铅笔,一共用了多少钱?”我说:“不错,那么快就想出来了。”但是马上又有一个声音:“不行,错了!”我一看,是我班的黄荣旭,而其他同学都面面相觑:为什么?我让这个孩子说说错在哪。他说:“哪有那么贵的铅笔啊!”我“恍然大悟”:“真的哦,我也没买过这么贵的铅笔呢。”
        一个一年级的孩子竟然能发现这个细节,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我当即大力表扬了黄荣旭发现问题的细心和质疑的勇气,同时也和孩子们说清:“我们在编题时,既要注意已经知道的数字(即条件),还要提出一个数学问题,但同时更要注意编题时应该符合生活的实际,不能胡乱编造。”我继续“抛砖引玉”:“既然没有18元的铅笔,那我们能不能换一换呢?”有的孩子说换一种文具,比如笔记本;有的说换一个价钱,比如5元一盒的铅笔。

为了教学的需要,我引导孩子们不换价钱,换文具,看看和足球同类的运动器材有哪些价钱与18元接近的。最后大家达成一致并共同修改成:“老师买了一个45元的足球,一根18元的跳绳,一共要多少钱?”我把它板书在黑板上。
        学习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后,看看孩子们似乎有点疲倦了。我话锋一转:“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也给‘亲亲baby’的老板出了一个难题——45-18。大家想想,老板会说什么呢?”这样一下子就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了。而我抛出这个问题,目的并不是考核孩子的计算能力,只是要大家比较减法式子与上面加法式子提问的不同之处。
        学生甲:“一个足球45元,一根跳绳18元,足球比跳绳多了多少元?”
        学生乙:“一个足球45元,一根跳绳18元,跳绳比足球少了多少元?”
        这时,黄荣旭举手说了:“老师,我有不同的方法。”确实,这个孩子总给我制造惊喜,在你感到课堂没有顺着你思路走的时候,他就会出来带领同学朝着老师的预想走去[2]。黄荣旭说:“我可以把‘比多’的改成‘贵了’、把‘比少’改成‘便宜’。”但有的孩子还不知道“便宜”是什么意思。黄荣旭更举了个他和妈妈在校门买早餐包的例子。连我也不得不暗自感叹:自古英雄出少年啊!
        看到同学们的兴趣都激发起来了,课堂也朝着我预期的方向发展,于是,我让孩子们同桌之间合作:自出数字,互相编题。因为有了黄荣旭这个先锋的作用,所以很多孩子编题时也围绕“购物”展开,甚至“锱铢必较”,购物中实物的价格也必须有据可依,让生活走进了课堂。
        一节课下来,通过讨论、借鉴等等,孩子们对于进位加法掌握的效果还是不错的,甚至还探讨到了连续进位(得数是100)的知识和退位减法的计算。但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孩子们对于编题的认识和兴趣,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孩子们在编题时,到了提问题时会区分加法式子和减法式子的不同问法,也深化了对加法和减法意义的认识;这种“抛锚式”的教学方法,收获的不仅仅是书本的基础知识,而且把知识引向生活,把数学的学习与生活有机联系起来[3]。这不由得让我深思:兴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决不能空穴来风。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来自于身边最平常的事,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挑动孩子们的兴奋点,用生活充实数学,枯燥的数学学习,一样能上得趣味横生。

        参考文献:
        [1]陈洋.如何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J].新智慧,2018(17):136.
        [2]成杰.走进生活学数学,从课堂中回味数学[J].小学时代,2019(09):58.
        [3]陈举.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J].学周刊,2018(06):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