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英俊
福建省罗源第三中学
我们知道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还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问题导学法”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运用。目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多数教师已经改变以往 “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大部分教师都进行问答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师生提问次数在增加,但问题的类型、问题的组织仍隐含着许多不足,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思考与探索。下面我就谈谈我在实施“问题导学法”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一、联系实际 设计问题 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
传统的科学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学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科学对象和理想化的科学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就必须结合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科学对象和科学模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自然界的许多变化充满神奇色彩,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个个解不开的谜。这些“谜”对学生有极大的诱惑力,会激励他们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例如:在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教学中, 我引入生活中现象与问题:①要使火燃烧的更旺为什么要用鼓风机吹风。②煮饭是为什么要给煤气点火后它才会燃烧起来。③消防队员为什么通常用水来灭火。你能用化学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吗 这节课, 我们就来学习解释这些现象所用化学知识。这些问题, 激发了学生的寻求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挖掘教材 设计问题 激发思维 突出主体
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同时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注意点与面的结合,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辐射面。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差生,达到共同提高。同时也要注意问题的难度。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提问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由浅入深、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
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巧妙设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本身就是学生主体的表现。在学习上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从本质上讲就是缺少主体性思维。教师应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努力运用科学原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对于学生熟悉但又不善于把握的问题,教师可根据大纲,结合教材,参照本节课知识点和教学目标提出与新课有密切联系、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三、优化问题 遵循认知 获取知识 举一反三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更能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面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究规律。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无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
例如,在学习推断某物质中元素组成这一知识时,设计这样一组问题:
(1)某单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什么元素?(2)某化合物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什么元素,可能含有什么元素?(3)某化合物有3.2克,在氧气中燃烧生成8.8克二氧化碳和7.2克水,则该化合物中含有哪几种元素?这样的问题情境,循序渐进,适应了学生思维发展的节奏。
例如:在化学方程式书写教学中,教师可提供给学生如下错误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思考、判断:
.png)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判断其书写错误的原因这一过程,懂得了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循的两个原则及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四个步骤。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一讲到底,不能只给学生现成的化学知识,更不能将化学结论及化学规律直接告诉学生,而应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独立分析,自主获取知识,自主得出结论,自主总结出其规律。
四、互动探究 解决问题 归纳总结 建构新知
当问题基本解决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小结整理解题思路, 掌握解决问题方法, 点明解题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教学知识点后, 教师可引导学生小结、归纳、概括知识要点,把分散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强调知识点中的重点, 及容易疏忽之处, 使学生弄懂弄请知识。教学内容完成后,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归纳、概括知识要点,提炼知识, 使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并形成规律、原理或概念, 建构新知识。
在归纳总结过程中, 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课堂教学归纳小结时,可提出新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深思,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如溶解度一课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物质的溶解性及固体溶解度的概念,两者的关系。并提出新的问题:在课堂练习中同学们已探究到温度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也不同,那么溶解度是怎样随温度而变化?什么叫溶解度曲线?什么是气体的溶解度?且等下节课探究。从而给学生留
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综上所述,化学问题导学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创设问题情境,正确引导、激励学生认真参与到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中去, 主动积极地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化学知识,从而有效地提高职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效率,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化学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获得学习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