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旭秋
广东省广州市六十五中学,510410
摘要:教师在具体进行课堂教学时,利用问题情境进行数学建模教学,可以使学生更为高效地参与课堂学习,提升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强化学生整体素质,使其教学活动能够高度满足现代新课程标准发展需求,本文首先分析高中数学教学进行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再探究培养高中学生的数学建模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建模能力;课堂研究
引言:
高中教师在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时,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引导学生更为高效的参与课堂学习,强化学生学习兴趣,使其能够更为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保障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大的收获,强化学生数学素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为了让高中数学教师更为高效的开展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地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建模能力,特此进行本次研究活动。
一、高中数学进行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首先,可以实现学生数学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通常情况下,数学建模和实际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如果想要对数学建模进行合理应用,首先需要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利用数学逻辑和数学思维分析相关问题,然后对其进行科学计算,在问题中代入最终结果,确保能够获得最优方法。通过该方式可以确保高中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够有效拓展思维逻辑,对其思维创新能力进行有效激发,同时还可以实现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提升,强化学生语言组织能力。
其次,可以实现学生积极参与性和团队协作意识的有效提升,通过进行数学建模,可以对学生创造能力进行有效开发,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数学知识,实现学生思维方式的有效拓展,同时,学生在进行数学建模时,需要进行有效的合作,因此,建模活动的合理应用,可以实现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有效增强,保障学生在活动中能够进行更为深入的交流。
最后,还可以实现学生探知兴趣的有效提升。通常情况下,高中生逐渐产生成熟的理解能力,对于各种新鲜事物的探知兴趣相对较强,高中数学教师在具体进行课堂教学时,建模教学的合理应用,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的魅力,进而实现学生探知兴趣的有效激发,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
二、高中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一)强化学生建模意识,引导建模方向
为了对学生建模意识进行有效的培养,高中数学教师需要强化自身建模意识,夯实自身专业基础。在实施具体教育工作时,教师需要科学转变教学观念,确保教学方法能够高度符合现代教育理念,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时,需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并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准确把握教学难点和重点。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同时,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案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2]。高中数学教师在实施具体教育工作时,需要高度明确在数学建模中自身的作用和角色,同时还需要进一步钻研,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教师只有系统学习数学建模,才能对数学建模问题的难度和深度进行有效把握,进而保障高中数学教学能够更为有效的落实建模教学。其次,教师需要针对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建模意识,对数学建模方法进行合理渗透,使学生可以初步认识建模,强化学生接受能力。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知识,教师首先需要明确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和应用背景,通过引导学生接触实际应用问题,同时,结合课堂教学,在课文中进行数学建模内容的合理渗透,确保能够对学生探索意识和学习兴趣进行有效激发,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刻的认识数学知识,进而对其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辅助。
例如在进行函数最大值的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合理融入商店货物计算最大利润和计算银行利息的问题,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师在进行教育工作时,还需要确保循序渐进,使学生对数学建模方法逐步掌握,确保学生可以更为深刻的理解数学建模,进而保证学生能够有效解决各种问题,强化学生学习体验。
(二)借助问题情境进行建模教学,紧跟高考动向
传统的课堂情境教学模式陷入了假大空的困境,实质的教育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较少,难以充分体现数学学科教学特色,情境教学质量和水平不容乐观。为了避免这一不足,老师需要将更多的问题情境以及紧跟高考动态的教学融入其中,以构建数学建模的教学情境为依据,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数学建模知识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创造情境时老师需要设置不同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斗志,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以及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主动的思考以及分析,在感知不同情境的过程之中主动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水平,掌握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策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确保学生数学建模方案可以实现最优,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对学生提出的思路和方案进行有效的肯定。教师可以列出在2020年全国一卷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函数模型、线性规划模型、三角模型、排列组合模型、概率模型、回归分析模型、几何模型等,再对其进行逐个分析,给出全国卷中数学立体集合例题展示该试题数学建模,让学生融合进一个圆底立体集合的情境,如何通过数学建模的方式将题目与常见的几何体融会贯通,达到高效解题的目的。教师需要对其建模过程进行科学评价,合理评价学生还需要进行奖励方案的科学制定,确保可以使学生对数学建模产生更大的兴趣,进而保证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数学建模,确保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建模能力。
(三)学生多动手,把实物和数学建模联系起来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立体几何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难点,是高考中的重要考察点,但是立体几何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学习难度普遍较高,学生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融会贯通。高中数学教师在具体开展该部分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确保学生对立体几何图形具有更为充分的认识[3]。例如在具体进行几何图形学习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并为学生设置具体的学习任务,其中一部分小组负责制作棱台,棱锥,圆台,圆锥,圆柱,球体的模型,然后其他小组成员负责进行模型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并利用相关模型搭建建筑模型,通过该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自主制作相关模型,同时还可以为学生创建游戏分为确保学生更为深入的学习相关知识。学生在进行演讲时,首先需要对学生展示相关模型,然后对其生产过程进行描述,最后通过分析计算和投影图形对自己制作模型的整个过程进行展示,确保能够充分体现学生计算分析能力和绘画能力。最后还需要由教师和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确保能够实现学生计算能力,绘画能力,口才和动手能力的有效提升。学生在对其模型进行展示时,可以更为深入的认识几何图形,进而提升学生建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保障学生具有更高的计算能力和想象能力,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在具体进行几何立体图形教学,需要进行建模数学模式的合理应用。
三、结束语
总之,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通过强化学生建模意识,引导学生制作模型,合理更新评价体系,能够对学生建模能力进行科学培养,确保学生可以进行有效的数学建模,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使其教育工作能够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强化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推进我国现代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黎仙.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建模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19, 000(015):P.23-23.
[2] 张晓星.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之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研究[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2020, 000(003):735.
[3] 杨蕾. 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探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19, v.32;No.243(05):145-14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