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东
贵州省赫章县第三中学 贵州毕节 553201
摘要:化学是高中课程体系中一门集理论、实践于一体的基础性学科,在新课改下为确保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就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不断优化调整,现已迫在眉睫。鉴于此,本文主要立足高中化学课程,就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性培养策略展开了系统化剖析,以便于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同时为学生全面化发展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引言:高中阶段由于学生面临“高考”的巨大压力,在教学中若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在影响课程教学整体成效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化发展,为此确保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是新一轮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中,为确保高质量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工作者不仅需革新教育教学理念,与此同时还要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模式,以此在确保各项教学工作有效落实的同时促进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一、创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与“浅层学习”相比,强调知识内在联系性、系统性的“深度学习”是新一轮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渠道,在高中化学中的合理化应用从某方面而言,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在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依据课程教学内容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创建契合的教学情景,以便于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为后续教学工作的高效化开展创造良好条件。不同于“浅层学习”,“深度学习”从某方面来讲,可看做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为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将具有关联性的知识、规律等以直观化的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以便于拉近课程与学生距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再者教师还可通过利用“微课”,让学生在课前熟悉和掌握基本知识,后期在通过利用教学软件来进行实验模拟,从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比如在《原电池原理》的教学时,为加深学生对原电池原理知识记忆和理解的前提下全面提升学生探究能力,在内容讲解前教师可通过演示“苹果电池”实验,并在实验中询问学生“灯泡为什么会亮?”,此时学生们会回答是“有电流通过”,之后询问学生“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学生们会回答是“带电粒子的定向移动产生电流”等。像这样以生活实例引出问题链,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对原电池原理的本质进行猜想与探索。教师可充分发挥自身实验教学活动引导者的职责,引导学生去逐步探究“化学反应与电能的联系”,让学生在知道氧化还原反应中存在电子(带点粒子)的转移基础上,作出大胆的猜测“若能使反应中的电子进行定向一定,不就会产生电流吗?”。具体而言就是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锌与稀硫酸的这个氧化还原反应为例,自主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证明,由此在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记忆力的同时保证了高质量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理论+实践”相结合,深化课程知识
应试化教学中,教育工作者普遍化采取说教式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工作规范化开展在丰富学生课程知识的同时,“实践”教学的缺失在削减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调动。为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规范化落实“理论+实践”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动手实操中感受实验课程的魅力,激发他们自身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通常来讲高中生具有极强的探索欲,为确保高质量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工作者可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心理,通过将一些看似与课程内容无关的热点话题引入课堂教学,以此在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也有利于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依据学生实况,在综合考虑教育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设计一些具有价值性的问题链,在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同时加深课程内容的内在关联,完成对知识体系的完整化构建。
在《浓硫酸》脱水性的讲解过程中,由于受“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以及实验时考虑学生的安全和健康因素。教师习惯性借助多媒体等辅助性教学工具,在讲解课程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进行背诵记忆,久而久之在削减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不利于他们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效化培养。目前来讲为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实验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的作用,通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手实操(可通过实验的改进,将“蔗糖的炭化”(过程中会产生有害气体二氧化硫)实验改为“白纸黑字”实验等),在充分调动学生感官的同时就实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最后教师可让学生来分享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经验,以此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
三、践行“小组合作”,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高中阶段由于学生个体化差异的存在,为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及确保高质量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新一轮化学教学中合理化应用“小组合作”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十分必要的。经调查在教学中笼统化教学目标的设置,不仅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调动,与此同时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为在素质教育体系深化改革下促进化学教育的良性发展,首先教育工作者需加强与学生的日常交流,在明确每位学生实况的前提下对他们进行合理化分层、分组(确保每个小组整体的均衡性),并通过合理化设置探究性任务(确保组内每位学生均有探究工作)来保证学生自身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与此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好的学生还能带动学习差的学生一起来完成同一任务,在有效提高差生成绩的基础上帮助优等生查漏补缺,进而为后进生的转化以及学生全方位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离子反应条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时首先需根据学生的实况,对他们进行合理分层、分组,在保证小组均衡性的前提下要求组员根据自身优势进行进行操作、记录、分析,各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然后每组选出代表将实验结果分享给大家,老师再引导学生总结离子反应发生的三大条件。以此在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记忆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课程活动参与度,为高质量教学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条件。
四、结语
概而言之,新课改下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保障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是高质量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保障,为此教育工作者需在秉承现代化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优化调整。
参考文献:
[1]黄美霞,韩志华,张家栋.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分析[J].新智慧,2018,12(26):126-225.
[2]潘红梅,李雯雯,李志涛.浅析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2(5):970-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