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高效教学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8期   作者:杨善茂
[导读]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工作与低年级教学来讲更具有复杂性
        杨善茂
        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弄岗完全小学,678311
        摘要: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工作与低年级教学来讲更具有复杂性,高年级数学在知识层次上、对学生要求上都有所转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结合小学高年级数学特征打造高效教学课堂。文章通过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探讨高年级数学高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年级;小学数学;数学教学;高效教学
        引言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并构建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且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与思考能力。然而在求学的道路上,他们依然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和督促,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与学生展开积极的互动,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与学习能力,并对其展开针对性的引导,探索创建高效课堂的方法策略,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1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首先,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单一,课堂延展性和实践性不高.许多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书本教学、板书讲解等比较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内容主要还是知识学习、课堂试卷练习及习题测试等.同时,数学课堂大多局限于教室,课下数学交流小课堂、室外数学课堂实践活动等形式的数学课堂很少,导致学生们在数学室内课堂之外不能很好的学习到数学知识.其次,课堂教学的方式比较落后,使得教学效率较低.社会的高速发展为我们的教学也提供了一定的方便,但是在当前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却没有很好的运用,然而这些比较新型的教学方式能够使教师更加灵活的传授知识,还可以有效节省教师的精力.因此,教师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并注重合理运用科学的、正确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死板单调的特征,同时营造充满朝气的数学教学氛围,从而有效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效果.
        2小学高年级数学高效教学策略
        2.1基于微课进行导学互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下的教育强调的是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这是对传统教育弊端的一种弥补,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在小学数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微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增加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的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整个预习的质量。例如在学习《位置》这一节课程时,要求学生会用坐标的方式说出一个物体的位置。教师可以出示班级学生的具体座位情况,让学生根据班级的座位情况,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几个同学的位置。随后在视频中画出横排的方向,并在一旁标注行,再做出竖排的方向,在一旁标注列。接着在视频中播放出按照位置做好的9个小动物,并且行和列下面都标注1、2、3,试着让学生说出小动物的行列位置。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课前提前预习,同时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考和主动学习也占据了主要的地位。而问题的提出又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互动,逐步提高了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2.2借助探究活动,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小学数学包括很多数学模型,主要有工程模型、总量模型、植树模型等。借助数学模型解答数学问题可获得事半功倍的解题效果。为使学生能够深刻地感悟数学模型本质,并在解题中实现灵活应用,教师应在授课中围绕相关模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自己归纳模型,更好地加深其印象。同时,结合学生所学的数学模型设计相关习题,要求认真审题,寻找参数之间的内在关系,构建正确的数学模型进行解答,使其提高解题自信的同时,强化其数学模型思想。教师在讲解“植树问题”内容时设计相关问题情境,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总结相关数学模型,以加深其对模型中各参数的认识与理解。

在一条长为30米的道路上,每隔6米植一棵,思考一端植树、两端植树、两端都不植树情况下总的需要植多少棵?分析路的全长、植树棵树、间隔距离各存在哪些关系?教师可在授课中要求学生结合相关草图,分析不同情况下的植树棵树,总结相关数学模型,给以后更快地解答类似问题提供依据。最终学生思考得出对应情况下分别植树的棵树为:5棵、6棵、4棵。而后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思考得出对应的数学模型。最终学生经过思考、总结得出一边植树时当一端植树得出的模型为:植树棵树=间隔数=全长÷间隔距离;当两端均植树时:植树棵树=间隔数+1=全长÷间隔距离+1;当两端均不植树时:植树棵树=间隔数-1=全长÷间隔距离-1。教师在教学中讲解数学模型时,通过创设探究情景,鼓励学生积极讨论,自己总结相关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加深其对模型的理解,搞清楚模型中参数之间的关系,为其灵活应用奠定坚实基础[1]。
        2.3创新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在讲解过程中不应该只是按照课本中的知识向学生讲解,还需要不断地创新教材中的内容,让这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和形象,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教师要结合实际问题,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创新,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操作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应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在小学数学“统计图”的教学之中,教师会讲到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相关的内容。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对人口普查的结果进行合理应用,将它与统计图的相关指示联系起来,让学生对于相关的知识进行回顾,然后根据统计图的相关特点进行分析。经过分析之后,学生就可以充分应用这些知识对真实的数据进行处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统计图相关的知识对生活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2]。
        2.4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创新思维
        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不要去死记硬背一些题目、答案,而是要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这其实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培养创造性思维。例如非常有名的打电话问题,某老师要通知10名学生到学校参加比赛,怎样通知学生才能更节约时间。教师让学生独立思考,可以对方案进行讨论,利用图表等方法列出通知学生的方案,最后归纳出三种方案:一个一个打电话,这样用时最长;分组打电话,能节约一半的时间;而全员参与通知,接到电话的学生都参与通知,这样最省时间。这看似是数学问题,其实是统筹方法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图表法来进行归纳,简单明了。学生不仅体会到优化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也培养了归纳推理的创新思维能力[3]。
        2.5创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构建数学优质课堂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已经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特征开展优质课堂教学.因此,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使班级中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进行探讨与思考,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课堂是在师生互动中生成的,所以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活动既需要教师高效率的教,也需要学生高效率的学。因此教师要通过导学案教学,探究活动,小组合作等多种方法,创新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数学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林丽云.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49):138.
        [2]寇学昭.浅谈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J].学周刊,2016(32):125-126.
        [3]邓灿芹.浅议优化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5(15):143-1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