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史料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8期   作者:丁显琼
[导读] 历史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历史知识和常识,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念,形成科学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丁显琼
        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第八中学  655500
        摘要:历史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历史知识和常识,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念,形成科学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既承担着落实历史教学积极作用的责任,也承担着帮助学生解决历史问题、提高历史素养的责任。史料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常见内容,在辅助历史课堂教学、提供历史解题思路上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将结合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现状,为强化史料运用效果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史料;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历史学科具有知识点琐碎、内容较多、知识范围广的特点,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重要历史节点的知识内容,更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历史事实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客观评价不同阶段的历史人物,为历史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将史料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通过史料内容深化学生历史认知,但由于方法或理念存在偏差,历史史料教学仍存问题,需要教师寻找相应策略,强化史料教学效果。
1.史料的定义及特点
        史料指的是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帮助现代人认识历史发展过程、明晰历史事实、研究和讨论历史问题的文献、实物、文件等不同形式的历史内容,一方面丰富和补充了历史记录的内容,另一方面为论证具体历史问题、探究历史背景提供依据。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广泛的应用,既能够作为教学工具,为学生丰富知识积累,又能够作为教学题目,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得出客观、全面的历史结论。
2.当前教师运用史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部分教师忽视史料与课程教学的紧密联系。在传统历史教学方法影响下,部分历史教师仅以课本为主要教学内容,重做题训练而轻方法教学,忽视了史料在辅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提高解题效率上的重要作用;其次,部分关注到史料教学重要价值的教师在史料选择上存在问题,没有科学的选择标准和原则,使得史料内容与课本知识和学生诉求不匹配;最后,部分历史教师忽视史料运用方法的创新,影响史料积极作用的发挥,无法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3.科学运用史料展开教学的策略
3.1确定选用史料的科学原则
        首先,针对当前缺乏史料选择标准的问题,教师可以从确定史料选择原则入手,结合课本知识与学生的实际历史学习情况,结合史料的特点,对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进行分类,对文献史料、文件史料进行分类,从典型性、科学性和多样性等角度出发,选择史料展开有效的历史教学。
        比如,教师在进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教学时,可以结合课本中涉及到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制度的确立,本着典型性的原则,以“美国福利制度的起因与演变”为史料选择范围,选取有关瑞典、美国等国家的福利制度,为学生展示战后相关国家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揭示“福利国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逐渐完善,丰富学生历史知识储备,提高史料与课本知识的契合程度。


3.2将史料运用在课前导入环节
        课前导入环节是吸引高中生历史课堂注意力的重要环节,教师运用史料设计课前导入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寻找学习历史知识的思路,引发学生关于某一历史问题的思考,进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借助PPT展示史料,提出问题,也可以通过口头讲述史料,在和学生的交流、互动中打开学生思路、活跃课堂氛围。
        比如,在进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时,教师可以提前搜集中国古代比较知名的科学技术成就资料,包括但不限于课本涉及到的四大发明,例如地动仪、日晷等,将部分图片展示给学生,通过系统介绍帮助同学们树立“中国古代人民用劳动智慧创造了丰富了科学技术成果”的观念,然后引出本节课重点:“在丰富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四大发明是最亮眼的成果。”,引导学生产生对四大发明创造过程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充分发挥史料的知识引入作用。
3.3将史料运用在创设情境环节
        将史料运用在情境创设环节指的是当前高中历史教学课堂时间较为紧凑,教师可以借助史料创设教学情境,在最短时间内同时发挥趣味教学方法与全面史料内容的积极作用,既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又能够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与史料内容的理解。
        比如,教师在进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课时,就可以为学生提供以孙中山创建同盟会过程、《民报》创设过程为主要内容的史料,安排学生在阅读史料后观看相关视频或进行简单的片段演绎,在教学课堂上营造追求民主、民权、民生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深化学生对史料与课本知识的认识。
3.4将史料运用在家庭作业环节
        教师在运用史料展开授课时,可以关注到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生们接触互联网的途径增加,能够独立自主发掘相关史料,将史料教学运用在家庭作业环节,减少书面题目的布置,鼓励学生上网寻找有助于理解课本知识的历史资料,包括人物事迹或某一阶段的历史背景,与家长进行交流或与老师、同学进行分享,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比如,教师在进行《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时,可以站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角度,在授课完毕后将“探究一项古代经济制度的背景和意义”为作业,鼓励学生自主收集史料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在第二天上课时进行展示和分享,促进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史料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能够从不同的视角呈现课本内容,拓展学生的历史储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能够关注到史料教学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从确定科学运用原则入手,将史料运用在课前导入环节、创设情境环节、家庭作业环节,全方位发挥史料在深化学生历史认知上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马飞.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策略探析[J].读写算,2021(12):201-202.
        [2]崔广义.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策略探究[J].高考,2021(17):107-108.
        [3]蒋伦寿.将史料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02):68-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