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探索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8期   作者:朱苏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门对于小学教学模式有了新的要求
        朱苏
        (广西博白县博白镇富石村小学 广西 博白 5376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门对于小学教学模式有了新的要求,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就此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主动学习的重要性。数学的学习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但是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不高,学习能力不够完善,而数学知识又是抽象、复杂的,所以大多数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根本提不起丝毫的兴趣,因此导致了教学质量不高。但是由于数学的重要性,所以就需要老师改变其传统的教育方法,寻求更为新奇有效的教学模式,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情境 创设策略
一、创建故事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的各项能力和心智正处于发展的时期,因此小学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因此学生对于故事十分的感兴趣。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这一特点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创造故事情境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教师讲解《认识时间》这一内容时,“单刀直入”的讲课方式并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这是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述“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故事。教师可以通过“有一天,白兔妈妈有事要出门,就把小白兔们交给老狼帮忙照看,并约定好12点来接小白兔们回家。但是小白兔们太想念妈妈了,于是就不停的问老狼几点了。老狼已经听得不耐烦了,于是大叫到:自己看!。这时小白兔因为思念和老狼的吼叫伤心的哭了。这时,小鸟贞贞飞来对小白兔说:小白兔别急,我们赶紧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怎么看时间吧!”引入时间的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此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
二、创造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是有些困难的。因为数学的知识大多是抽象难以理解的,并且距离实际生活是非常遥远的。因此教师可以进行生活情境问题创设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对于数学的学习。并逐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只是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锻炼,同时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运用和巩固,进而促使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
        例如:在学生学习圆之前,让学生思考车轮为什么是圆形,而不可以是方形的或者三角形的,并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结论进行分析,并告诉学生是因为圆的中心叫圆心,而圆上任何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是相等的。把车轮做成圆形,车轴在圆心上,当车轮在地面滚动时,车轴离地面的距离,总是等于车轮半径。

因此,车里坐的人,就能平稳地被车子拉着走。假如车轮变了形,不成圆形了,轮上高一块低一块,到轴的距离不相等了,车就不会再平稳。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利用制作桌布为由,进行问题的创设。教师可以问学生在制作桌布的时候,需要哪些步骤和材料,学生通过对于问题的引领和解答,能够逐步的进行测量桌子的长宽,然后进行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在这个过程中,既巩固了学生对于长方形面积周长知识的掌握,还能够让学生进行将生活的日常相关与数学结合起来,让并学生明白,数学不仅是一门要考试的科目,更是生活中随处可用的知识。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以此增加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数学中的知识,并能够将知识合理的运用在实际的生活中。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而让学生更加真切的体会到,数学对于生活的用处,以及数学带给生活的便利之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生活化数学的运用和理解。
例如:在学习《比和比例》时,将学生带到篮球场上,让学生测量篮球架的高度。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自主探讨,让学生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但是学生通过探讨得出结论并不能进行实际操作。这时教师就可以将一米五的竹竿立在球场旁边,再量得影子长一米,进而引导学生通过比例的方式,先测得篮球架影子的高度,再进行实际篮球架高度的计算。这样在讲解知识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活动的过程中,气氛愉快轻松,使得学生既可以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又获得了新知识,同时还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此教师还可以延伸,让学生进行旗杆长度的测量,教学楼的预估和测量。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清楚的理解数学比例的定义和概念,并能够熟练的进行比例的运算。以此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情境问题的创设,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之中。通过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乐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郭宏雅.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 学周刊,2021(7):34-35.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7.016.
        [2] 曹秋如.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探讨[J]. 考试周刊,2021(23):43-44.
        [3] 黄玉琪.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分析[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1(2):55.
        [4] 张翼龙. 探究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J]. 南北桥,2021(2):60.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2.0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