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术教育对学生传统审美意识的培养探究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8期   作者:丁洁茹
[导读] 近年来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方式也在不断深化改革

        丁洁茹
        重庆市第二师范学院  400000
        摘要:近年来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方式也在不断深化改革。大学美术教育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重要体现,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更是现今高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创作需要立足于民族文化,因为只有真正深入了解与认知民族文化,才能创作出具有内涵的作品。为此,在开展大学美术教育期间,教师不仅要讲解基础知识,而且要加强对学生传统审美意识的培养,以此有效提高学生对于传统审美的认知,进一步凸显美术教育的独特文化属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进步。本文就大学美术教育对学生传统审美意识的培养展开探讨。
        关键词:大学;美术教育;传统审美意识;培养
        引言
        当前,各大高校已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但仍有很多学生对西方艺术了解甚多,对本土文化知之甚少,导致美术创作缺乏特色。因此,高校美术教育要致力于传统审美意识的研究与实践,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内涵与精神的认知,避免其盲目崇拜西方艺术而对我国传统艺术肤浅描摹。
        1美传统审美的美术形式表现
        意境历来贯穿在中国哲学和艺术之中,成为中国美学中最具民族特质的范畴之一。意境是艺术创造中主客观两方面之形神情理相统一所达到的审美深度的呈现。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一切美的形象表述,即最深的意趣其核心是深入“生命节奏”的最自由和谐的形式。这种形式依赖于数量的节奏、形和线的排列、色彩的和谐等,都是抽象的点、线、面、体的交织结构,为了集中的提高深入反映现实的形象及心情诸感,使人在律动与谐和中窥见真理和思想。中国人认为:凭借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熔铸所成情景交融、虚实统一,能深刻表现宇宙生机或人生真谛,从而使生活主体的身心超越感性具体,而进入无比广阔空间的那种艺术化境界,是真正的意境。最突出的表现即“迁想妙得”“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记黑当白,虚实相应”等审美观点上。宗白华认为,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就是“研寻其意境的特构,以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由此,宗白华把意境研究当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自省工作”。他尽毕生的心血,以深湛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造诣和学贯中西的独特学养,对意境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现代演绎。以中国画为例,宗白华说:“中国画所表现的境界特征,可以说是根基于中国民族的基本哲学,即《易经》的宇宙观: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万物皆禀天地之气以生,一切物体可以说是一种‘气积’(庄子:天,积气也)。这生生不已的阴阳二气织成一种有节奏的生命。中国画的主题‘气韵生动’,就是‘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一切艺术境界都根基于此。”中国的艺术从来就“不重具体物象的刻画,而倾向抽象的笔墨表达人格心情与意境”。中国艺术家一向不注重具体物象的刻画,而倾向于生命情愫的传达,表达出一种人格心情和意境;“道”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恽南田说:“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意境亦然,意境也是中国艺术的最深远的追求。


        2大学美术教育对学生传统审美意识的培养
        2.1审美形态教育
        教师可以借助审美形态教育有效培养学生的传统审美意识。审美形态教育主要指培养学生鉴赏、识别与表现艺术作品形式、形态以及风格等的能力。大学教师在开展美术教育时,要注重培养学生鉴赏优秀美术作品的能力,积极引用大量实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生动地呈现这些美术作品。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审美体验过程中感受到我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从而真正有效实现对学生传统审美意识的培养。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十分重要,只有逐渐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传统审美意识,从而保障大学美术教育的教学效果,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发展与创新。
        2.2美感教育
        美感教育主要包括对美的感受、认知、想象、理解等审美心理的改善和提高,其呈现形式为个体敏感细腻的审美知觉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只有通过对学生进行各种美学实例的欣赏意识训练,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美感教育。众所周知,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处处留心不同特色的艺术,才能增强个体的生活感悟和对美学实质的探索。
        2.3扩大学生自由表现的空间
        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与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美术知识与创作技巧的同时,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以及创造意识。在美术教学当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艺术个性、才华以及想象力,引导学生科学地欣赏和感受艺术作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以及审美能力。教师要从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着手,把知识和技能巧妙结合,合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多自由表现的空间,使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美术创作活动当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鼓励学生在美术作品中多运用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思维,积极参与,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2.4情操教育
        情操教学是指通过以上对于艺术的创造或者欣赏,来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其情操,并完善其人格,最终达到“发展的个性与其所属社会团体的有机统一协调”,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同时更加注重审美能力的教育。作为人类审美文化的最主要载体,艺术是审美培养的最集中和最典型形态,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在众多的文化情境中正常认知美术,加大对其文化属性的学习,在传播美术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美术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结语
        在大学美术教育期间培养学生的传统审美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既能够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又可以使美术创作更加具有生命力。为此,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传统审美意识的重要性,从审美形态教育、美感教育、情操教育、开展艺术活动等方面培养学生的传统审美意识,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升提供良好保障。
        参考文献
        [1]赵明.学生审美意识在高校流行音乐教学中的有效培养.戏剧之家,2018(24).
        [2]孙镜轩.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研究.北方音乐,2019(13).
        [3]罗杰.云南少数民族原初审美意识探析.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