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堂歌在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8期   作者:周晓光
[导读] 近年来,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并发布了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周晓光
        深圳市光明区实验学校 广东 深圳 508132
        摘要:近年来,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并发布了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为的就是进一步加强立德树人、培养好学生的红色底色。我们尝试着把古诗词与歌曲教学相融合,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教学生吟唱古诗,感受古人文采及蕴含其中的道理。通过资料查找及了解,决定结合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师编创的新学堂歌等歌曲引入小学阶段的教学,从而影响学生们产生高尚的审美培养良好的品德。经过近几年的实践研究,本人将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新学堂歌 音乐课堂 实践研究
        一、研究背景
        中国古诗词语言精练,意境优美,是中华文化非常宝贵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孩子们茁壮成长的精神食粮。近年来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师带着对孩子们深深的爱,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选择了一些非常优秀的中国古诗词谱成曲,编创成了新学堂歌。我们尝试把古诗词歌曲引入小学,教学生吟唱古诗,感受古人文采及蕴含其中的道理。新学堂歌创作之后,优美的旋律,古典韵味的风格打动了师生的心,成为了孩子们喜爱唱的歌。我们在课堂上教小学生们习古诗、唱古诗,在古诗文中感受古人的文采和蕴含在其中的道理,在音乐课中讲述光阴的故事通过新学堂歌的学习,不仅可以传授音乐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更可以通过新学堂歌中的古诗词学习净化儿童的心灵,发展儿童的个性和创造才能,提高儿童社会交往能力,传承人类文化遗产,使小学生真正做到了快乐的歌唱,快乐的学习,同时也使我国的儿童教育事业迈向一个更高的台阶。
        
        二、研究意义
        (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中的重要载体,新学堂歌作为古诗词吟唱的形式,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是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它蕴含的丰富历史内涵,正是社会走向现代化,学生在不断接收中西方新鲜事物和音乐文化中所渐渐忽略了的,故通过新学堂歌在音乐课堂中的研究,利于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孩子的文化自信,树立新时代正确的价值观。
        (二)研究多元教学提升课堂效率
        以往,古诗词的学习均为语文老师单一的教授,朗读等。在当代教育中,我们讲究学科融合,通过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互通,让教育发生的更加自然。在研究中发现,在旋律与语言之间,人的大脑对于旋律的记忆总是来得更快更深刻,“吟唱”比朗读更便于记忆。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与语文老师沟通,对课程进度进行了梳理和安排,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让学生通过吟唱更加加深对古诗词的记忆,用吟唱古诗词的方式学习《新学堂歌》不会丢失古诗词的声律美,意境美,学生将范曲,吟唱,诵读,表演创造整合运用,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新学堂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作品集质朴优美的曲调、简单明快的旋律、真挚的情感、浓厚的古典韵味于一体,儿童很容易接受,学生通过郎朗上口的旋律,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中可以使他们渐渐接受中华民族传统的教育,通过改变以前纯诵读的文本模式在波澜壮阔的音乐声里熠熠生辉,使我国的儿童音乐教育有一个质的提高。符合习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诗言志”,古诗词中展现出来的爱国情怀、进取精神和坚强意志打动着一代又一代国人的心灵。学生在吟唱《新学堂歌》中能够体会感悟,形成一种境界。在学习中将内容与理法进行理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新学堂歌体现了与学堂乐歌的联系和区别。既继承学堂乐歌的启蒙创新精神,又进一步的发展实现音乐功能。不是“老曲新词”,而是“新曲老词”,根据唐诗宋词,谱上新的旋律,通过演唱能大大丰富对这些名篇的记忆、理解与体会。
        (五)深圳特区作为窗口城市担负传承经典文化的需要
        深圳作为全国一线城市,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教育的发展也势必是要先行的,所以改进艺术类基础课程,推动学校艺术特色发展是我们要思考的事情。光明区作为蓬勃发展的一个区域,我们的学校教学理念和方式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根据学校特色发展的不同,开展不同形式的艺术传承活动,做到合唱团、舞蹈团、管乐团、民乐团等团队全覆盖,让孩子们对美的感悟和经典文化打传承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我校作为区窗口学校,注重对孩子艺术的培养,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乐器进课堂、天天有歌声”活动,根据学生年段特点,选择不同特点的新学堂歌,让古诗词歌曲天天唱响,让经典文化走进孩子们的心田,从而推动了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通过开展班班有歌声、我是小歌手等活动,在活动实践的过程中达到了育人的效果。
        
        三、研究效果
        (一)成效源于课堂
        通过将《新学堂歌》引入小学音乐课堂,学生不仅增强了对古诗词的创作背景、诗中情感的内在理解,同时加深了对民族经典传承的文化自信。课题开展期间,课题组成员通过剖析歌曲的结合,根据歌曲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特点,对36首新学堂歌进行分类和整合,通过集体备课制定教学设计和PPT,形成教学设计汇编,并有条不紊的开展新学堂歌的教学。教学环节中也融入了学生教授环节,通过学生自己的感受对全班进行分享体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新学堂乐歌的魅力和内涵。在此期间共开展公开研讨课10节,其中课题成员张英云老师在全区上了一节新学堂歌的展示课《赋得古原草送别》,萧声悠扬,歌声荡漾,学生在课程感受到了古人送别时的心境,呈现了一堂优质的音乐课,得到场听课的教师们的一致好评。
        (二)搭建平台促成长
        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如何演唱乐曲,与此同时,我们还为学生们搭建了各种展示平台,如班班有歌声合唱比赛、年级明星闪亮活动、艺术节文艺汇演、体育节合唱新学堂歌等等,在活动实践的过程中促使学生通过登台表演得到能力的提升,从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达到了育人的效果,唱出心中对中华传承经典的敬仰之情。
        (三)提升与融合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结合歌曲的难易程度,融入了民族乐器的演绎,我们将排箫和新学堂歌相融合,结合学情和歌曲的难易将适合吹奏乐段进行融入,使得艺术表现形式更加的丰富,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
        结束语:在全面推荐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在新学堂歌引进中小学,让孩子们真正做到在快乐的唱歌中学习,在学生中成长,让以前纯诵读的文本在波澜壮阔的音乐声里绽放灿烂,是孩子们的音乐教育有一个质的飞跃。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是我们今后要不断进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臻.浅谈音乐教师的素养[J].新课程(中学版),2018(03).
        [2]郑霞.小学音乐唱歌课堂教学评价探究[J].课程与教学,2015(04).
        [3]李珊.兴趣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9(03):1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