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背景下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与学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8期   作者:谢福康
[导读] 高中美术欣赏课是学生美育课程的关键和基础课程,美术欣赏课程直接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能力
        谢福康
        (湖北省应城市第二高级中学 湖北应城 432400)

        摘要:高中美术欣赏课是学生美育课程的关键和基础课程,美术欣赏课程直接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能力,更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接受多元化的艺术,让学生拥有创造美的能力,最终促进学生追求人生情趣与理想境界。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更要利用智慧校园充分的对学生实行美育,才能实现学生完美人格,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智慧校园 高中美术 欣赏课教学
一、传统美术欣赏课的局限
1.1教学资源不足,达不到学生对美术的欣赏要求
        传统的美术课堂上,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具十分有限,一般情况下,一本教科书走遍整个课堂,教学的呈祥方式也只有教科学,但是学生仅仅依靠教科书的插图和文字对中外的美术艺术作品进行品读是远远不够的,况且教科书插图的模糊和失真,都不能让学生有良好的感官体验,甚至十分容易形成对一些优秀作品存在不正确的解读。
1.2教师教法传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美术鉴赏课堂不同于美术教学课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少认识到这一点,普遍认为只要自己的美术理论知识掌握的好,学生就能吸收的好。所以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教师上课非常辛苦,学生更是听得云里雾里。久而久之,学生十分厌倦这种被动接受的听课模式,甚至有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出现呼呼大睡的现状。
1.3课后作业缺乏新意,无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传统的美术课堂忽视作业的趣味性,美术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上体现出较强的应试性,学生对临摹和规定的美术作业呈现出较强的负面情绪,学生大多数为了作业而做作业,完成任务即可,根本无法全身心积极参与到美术作业的创作中来,自然无法感受到美术的创造美。
二、智慧校园背景下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与学
2.1运用多元化的艺术呈现方式
        处于互联网+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对美术进行教学,比如利用多媒体呈现出更加直观和立体的美术作品,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身临其境,穿越时空,近距离的感受到美术作品的巨大文化魅力。比如在学习“宗教的象征-欧洲中世纪美术”时,教师通过互联网的便利,搜集到更多的中世纪的艺术作品,不同种类分门别类的展现给学生进行欣赏,比如欧洲建筑物的欣赏,通过让学生欣赏视频中教堂的形状,雕刻图形等,又如一些玻璃绘画等,再入一些单独的雕塑作品等,通过不同种类的艺术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分析总结出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有着强烈的宗教色彩,通过这样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觉通道的学习肯定比让学生单纯观看单调枯燥的美术课本的课堂效果要好的多。

而且学生通过这种直接的感官通道的刺激,更能直接感受到美的艺术,也能从视频中所传达的情绪中,深度感知艺术作品的灵魂,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得到艺术的熏陶,在无形之中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养成接受多元化艺术,甚至彻底激发自身的艺术创作的热情,找到自己的艺术天赋。
2.2创新教学模式,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随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把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植入美术欣赏课堂中来,比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比如在学习人性的崛起-文艺复兴的美术时,教师通过让学生观看和文艺复兴有关的电影,把单纯的理论授课变成电影鉴赏课,让学生从电影鉴赏课中通过主人公的境遇取寻找文艺复兴的元素,通过这样的课堂创新模式,不仅让学生兴趣盎然,而且眼界大开,学生既学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和历史,也更能理解其文化和历史背景之下具体的美术呈祥方式。这样的课程不枯燥,不被动,学生全程做到零压力上课,在深度的放松情绪之下学习。
2.3创新作业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美术作业不应该成为学生的负担,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乐趣之一,教师多多设计丰富有趣的作业,让美术欣赏课的深度和广度在作业中充分体验出现,这样才能降低学生对美术作业的抵触情绪,从而爱上自己的创作。比如在学习“变革与突破-19世纪西方美术”时,教师布置课后互动作画的作业,教师准备一本漂流画册,让每一位学生轮流画出一幅自己心目中的梵高,通过这样的漂流作画,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多元化,多角度的梵高艺术形象,这样的作业不仅在形式上十分新颖,而且非常有趣,学生的接受程度都非常的高,也非常乐于创作。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对于美术作业的天然的排斥性,而且也充分调动了学生自我创作的积极性,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翻看前面学生创作的图画,寻找灵感,也可以和前面的同学进行交流,产生思想的碰撞,这样深度交流的同时,不仅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形成互相学习的良好学习风气,而且也能让学生长期沉浸在艺术学习氛围中,提高其对美的欣赏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从三个美术课堂的现状出发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智慧校园背景之下对美术欣赏课的教与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了教师的艺术性和专业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合作和课后探索的作用,实现美术欣赏课程师生之间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才. 浅谈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策略[J]. 学周刊,2020,22(22):157-158.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2.078.
        [2] 徐海琴. 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探究[J]. 颂雅风,2020(2):126-127.
        [3] 刘婧思.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高中美术欣赏课课堂教学研究[D]. 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16. DOI:10.7666/d.D010202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