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8期   作者:邬文娟
[导读] 学生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是保障其能适应高强度学习的前提条件,与中华民族未来发展息息相关

        邬文娟
        广东省深圳市花城小学,广东 深圳 518129
        摘要:学生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是保障其能适应高强度学习的前提条件,与中华民族未来发展息息相关。所以,体育教师的教学关键之一是引导小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兴趣并培养良好运动习惯,要求体育教师对小学生充分调研,针对其年龄特性制定相关教育计划,引导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因此,本文主要探究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兴趣的培养以及疏导方法。
        关键词:小学;体育;兴趣
        
        近年来,我国教育全面改革,追求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因此体育教学愈发受各方重视。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普遍易对未知事物产生好奇心,更是培养兴趣的最佳时期,因此要求体育教师重视对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身体健康情况可能影响学生各方面发展,而体育教学是学生必学基础学科,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使学生增强身体素质并受益终身。但是,部分体育教师日常教学中只简单让学生进行身体锻炼,不能培养学生体育兴趣。而良好的兴趣才能保证学生学习成果,所以体育教师需对小学生进行兴趣的培养和疏导,并采取高效教学方式,从而使小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一、小学体育教学特性
        (一)小学生身体特性
        小学生身体仍处成长阶段,身体还在不断发育完善。在此阶段,小学生骨骼快速发育,各项身体指标不断增强。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过于活泼好动现象,而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够改善学生身体素质[1]。所以要求体育教师仔细观察小学生身体特点和性格特征,为小学体育课堂制定合理有效体育运动,从而使学生在掌握体育知识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能养成坚毅精神。
        (二)小学生心理特性
        小学生年龄较小,多数小学生心智发育并未成熟。因此小学生精神力较足,易对未知事物产生强烈好奇心,却缺乏自我管理意识,在课堂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由于小学生的特殊心理特性,要求体育教师需结合小学生实际学习情况,采用不同教学方式来激发小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从而达成小学体育教学目标。
        二、引导小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的重要性
        国家的发展需要更多地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要求就业人员不仅专业技能突出,还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道德素质。体育课程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而培养小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对于提高小学生体育锻炼能力至关重要[2]。同时,小学阶段是培养个人反应速度和协调能力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坚定意志力的重要时期。
        在小学教育阶段,小学生的三观尚未完全形成,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教师应该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参加合作竞技类项目,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如果家长和教师没有意识到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将会严重影响到学生优秀体育习惯的养成。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方法
        (一)教师合理语言指引
        多数小学生对体育运动没有明确定义,对各种项目认知单一,从而学生仅浅显选择进行基础运动项目[3]。小学体育教师需结合小学生年龄较小的特性,采取浅显易懂的语言对其进行体育教学,完善小学生对体育项目的认知,以此培养小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比如,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述激励人心的体育故事,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体育精神,同时使学生具有集体主义精神。
        (二)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
        多数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热爱体育运动,却因为年龄较小,自我学习管理能力相对薄弱,难以完成多种体育项目并达到应有考核标准。所以,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小学生学习特征,不断探究观察小学生行为习惯,设计科学合理体育教学体系。并且,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对学生优秀之处给予认同与赞誉,通过积极评价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增强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使用侮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以免使学生自尊心受损。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时要以正面的语言去激励学生,教师良好的评价会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产生积极作用。
        (三)积极开展竞赛性活动
        小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胜负欲,体育教师可以发挥此特性举办相关竞赛类比赛。通过竞赛使小学生更积极兴奋、思维活跃,此外通过竞赛培养其相互团结合作精神。科学举办竞赛性活动能够增强学生对体育学习积极性,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强化学生体育技能,提高体育课堂质量。体育课作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活动的设置,既可以在游戏中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积极性,又能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比如,由于大多学生存在好胜心理,所以体育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小组合作的竞赛活动,使学生在获胜的同时明白团结互助的重要性。良好的气氛能够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使学生思维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中更加活跃,由此更容易促进学生提升运动能力。
        (四)合理增加体育项目
        体育兴趣会影响学生在心理以及生理上对体育活动的选择倾向,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兴趣、性格、身体状况都不同,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安排合适的体育运动以及训练方法。而且,学校应当增加体育项目,增加学生的选择空间。
        例如,学校可以根据年级不同、班级不同安排合适的课程。女同学喜爱舞蹈,教师可以推荐其参加啦啦操,男生喜欢打篮球,教师可以推荐其参加篮球课。学校可以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组织多个班级同时上体育课,确保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
        (五)结合游戏趣味运动
        游戏可以帮助学生以身心放松的状态进行体育运动,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体育兴趣,通过适当开展游戏调动学生主观学习[4]。由于小学体育具有较强实践性,所以体育教师应适当减少理论灌输,充分发挥小学体育学科特性,并和游戏充分结合。由此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较为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体育运动技巧,不断增强身体各项能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六)结合实际因材施教
        不同小学生身体素质各有不同,因此教师可以进行分组教学,结合学生的身体差异因材施教,从而达到最佳训练效果。首先,体育教师可以将身体素质相近的学生进行同组划分。其次,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训练,使学生能够适应的体育锻炼。这种结合学生自身实际能力的体育课程安排,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的自信,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最后,教师结合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去安排相适应的运动时,还需认识到学生普遍贪玩的心理,应实行正确的引导,使小学生对体育课有合理的认知。
        例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待不积极完成训练的小学生,教师可作出适当的“惩罚”,将所有上课不认真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围绕操场跑圈,最后一名则需要多跑50米。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上课态度会有所改善,同时在无形中也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其对体育活动认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教师需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性和身体特征,制定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课程,可以适当放宽体育项目,以此使学生了解更多体育项目并能够从中选择较为喜欢的体育项目,使学生积极对待体育锻炼。小学体育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疏导,不断完善小学体育教学体系,从而改善小学生身体健康情况。
        参考文献:
        [1]叶群. 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影响[J]. 魅力中国,2021(8):175-176.
        [2]马亚芳. 小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与疏导探讨[J]. 天津教育(中、下旬刊),2020(5):16-17.
        [3]姜华. 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影响研究[J]. 中外交流,2020,27(17):340-341.
        [4]黎伟强. 浅析小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与疏导[J]. 新课程·小学,2018(2):2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