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教学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8期   作者:尚楠楠 郭玉菁
[导读] 《论语》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诲,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尚楠楠 郭玉菁
        河南省滑县老爷庙乡第一初级中学  
        
        《论语》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诲,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其有关教育的观点,不仅对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当代教学工作者,仍然有许多可供深思和借鉴学习的地方。《论语》是蕴涵着大量的传统美德的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作,两千多年来,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历史上就有着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走进经典,才知道它的真正内涵。它是为人之道,是做人之本。我们教育工作者应从中汲取营养,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国学经典是培养学生做人的好教材,也是铸造良好师德的好范本。
        修身养性篇
        教师作为学生知识学习的导航者、行为规范的督促者,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的言行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为人师表就必须内外兼修,以自己的榜样力量和身体力行影响学生向“善”的方向学习和发展。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因为“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所以,“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处于孩子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对于祖国花朵的浇灌情况及个人行为情况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影响其形成正确的或歪曲的行为习惯。因为任重而道远,教师就应该从多方面提高自己:因为孩子幼小,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那么教师就应该养成伟大的胸襟来容纳学生的过错并耐心地进行引导教育;养成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抱着向现在要分数的应试态度而抑制学生的创造天性,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形成正确看问题的方法,在处理学生问题上分清主次与是非,使教学工作顺利完成。以“弘、毅”为目标,努力让自己的行为符合“良师”的角色。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修德、讲学,是孔子注重的大事,学义不成功为忧,徳以不能修为忧,可见其自勉、勉人的深意。作为教师,并不只是对学生单纯进行知识上地传授,其德行也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认识到“德”与“学”的重要性,才能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言行。此外,“德”的修立也不是仅靠“收敛行为”就能做得到的,要多听多看多学,以各种有效方式汲取“德修”的营养,真正做到“修德、讲学,闻义而徙,不善能改”。
        教书育人篇
         “有教无类”。其意为不分阶级,不分地域,不分智愚,只要肯受教,以人文文化为基础,一律谆谆教诲。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对待学生“一视同仁”的思想,推而至今,有多少教育工作者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新课改更注重教学中的学生本位,“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并且在实践中有所体现。比如将“差生”的名称改为“学困生”,作为教师,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认真反思自己的教育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是否做到了公平对待,对待学困生是否尽力帮助其转变,对待违纪者是否耐心地教导或批评教育而不是恶语相向或变相体罚?当学困生被视为“差生”,当个性内向者被忽视,我们是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许我们的教鞭之下确有瓦特,冷眼里有牛顿,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不要忙着把他们赶跑,而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帮助。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先从自己入手,首先要承认学生在学习上的优劣情况客观存在,要宽大接受并且适应;其次,要放下所谓的“高姿态”,深入到学生中去,在公平对待学生中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尤其是那些处于班级“”弱势的学生,发现他们的真与善。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这句话,表面上看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非常难。把所学的知识默记在心里,勤求学问而不满足,这两点是对教师个人专业上的要求,还比较容易做到,而要真正能“诲人不倦”,则需要教师有着虚怀若谷的胸襟承认并接受学生的“屡教不会”,用足够的耐心继续教育学生,继续“屡教”学生。教师的胸襟与耐心必须出自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教小儿,须发其自重之意”,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正视学生犯错误的情况,认识到教育对学生的长远影响,以教师之大心胸包容学生的错误,耐心教育,用心负责,在碰到厌倦的时候,想想孔子这几句话,并且“见贤思齐”,让自己改正过来,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是真理之事,不能模糊,教育工作者站在三尺讲台之上传道授业解惑,在教给学生一碗水之前,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教育学生时需要旁征博引,需要引经据典,也就要求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较广的知识面。但是“术业有专攻”,对学生提出的其他方面的问题,不能强不知以为知,欺人欺己;在处理学生问题时,需要全面了解事情的经过,不能用偏概全。教师应端正态度,对自己知道并且确定的东西,可以教授学生,对自己不知道、不确定的内容需要承认自己的“不知”,然后“求知”,既不能抑制学生的提问,也不能以“全知型”教师自居,实事求是,树立正确的求知态度。
        教学方法篇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有名的启发式施教原则。新课改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以教师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本位,摒弃“填鸭式”教学,这样的要求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已被孔子提出。可见,回归古人,学习古人的有益思想是具有知道意义的。启发式的教育原则,乃是在学生有了求知的愿望时,也就是当学生想做而做不成功、想说而说不清楚地时刻,才给予开导和启示,使之主动进行深入思考和反复实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陶行知先生也早已提出启发式教学方法及其重要性。作为当代在新课改背景下从教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学习古人、效仿古人,“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固,待愤悱而发,则沛然矣。”改变过去的“老师教,学生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将知识的“”灌输转变为对学生的启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从而达到“不用教”的目的。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学习要有得于心,只学习不思考则“罔”,不能领会贯通和有新的发现;只思考不学习则会疑难丛生得不到确定的知识,则“殆”。可见思与学必须两相兼顾。反观旧式课堂,学生成了收纳知识的容器。被动接受老师灌输,这样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只知道读书学习而不是用心去读,诚如孟子所言“尽信书不如无书”。孔子的思与学的辩证关系也再次提醒着当代教育工作者要改变对学生一味的灌输知识态度,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从身边的细节入手辨别是非,实践书中书中所学东西并再次将实践所得结果进行思考和比较,将有益的知识吸取。当思考遇到困惑时,应向他人求教,增长知识广度和深度从而解决思考中遇到的问题。思与学没有先后之分,思与学必须两相兼顾,只想不学终究一无所得,只学不想会糊里糊涂。教师应将思与学的关系及其重要性向学生讲明,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并积极思考,将知识真正学归己有,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论语》中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和教育观点,对于当代教育工作者仍有重要意义。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教育工作者虽不用经邦治世,但仍应以学生的态度去学习《论语》中有关教育的精华内容,将之与当代教育理念和技巧相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自身的“学高、德高”成为学生的良师和益友。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